兵出子午谷的问题上,蜀国末期的两位军事奇才:诸葛亮和魏延对于进军路线有着不同的想法。诸葛亮认为以蜀国单薄的国力不能冒失进取,而要选择稳中求进,采取风险更低的决策和战术。魏延认为诸葛亮这样的举措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他觉得丞相这样做等同于自废武功当缩头乌龟。倘若大胆用兵,关中之地早就属于蜀国了。从子午谷直插长安的战术到底有没有可能成功呢?为什么诸葛亮始终不愿意给魏延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呢?
历史上对于"子午谷奇谋"有着不同的记载,《三国志》上记载魏延的计谋是带领1万精兵分两路出击并在潼关会师,而《魏略》则记载魏延认为夏侯楙是个无勇无谋的庸将,他自己率领5000精兵就足以让夏侯楙弃长安而逃。
诸葛亮的北伐和韩信的北伐有本质上的区别,相比韩信面对的是实力分散的诸侯,诸葛亮面对的曹魏可没那么好对付。韩信能靠暗渡陈仓的计谋奇袭,也依旧足足花了3个月攻克陇西,在6个月时平定北地,拿下整个关中则用了数十个月。诸葛亮面对的曹魏可是上下一心且非常团结的。曹魏的军队互相驰援的速度更快,周边军队用一个月就足以到达关中。想要守住长安,只有拿下潼关,将关中的通道封死,使曹魏军队无法进入潼关,才能让蜀汉有机会在援军到来之前有机会完全拿下城池。
由此可以看出,子午谷奇谋的关键其实就是拿下潼关。这要求魏延必须快速通过子午谷,用奇袭的方式尽快攻下潼关以避免重蹈曹真的覆辙。关中的魏军主将迟疑不定的决断也是计划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倘若魏军反扑,蜀汉军队的粮草并不足以支撑持久战。东吴也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出兵,以此将魏国的兵力分散出去,这样就可以避免使那些需要把守各个路口的蜀军应对更多魏军的威胁。
再退一步说,即使吴军出兵了也不一定具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拖住魏国。最后,这样的计划还要求诸葛亮的主力军队必须在20天内到潼关与魏延会师,以此来封锁住各个险要关口,否则,魏延势必不能抵挡中原曹魏军队的夹击。
由此不难看出,这样的奇谋实现难度可谓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求蜀汉军队自身的支援速度特别快,而且还需要曹魏军队犹疑不定的态度和吴军拥有足够的能力拖延并分散魏军的有生力量。显然,吴军和魏军并不可控,而蜀军自身需要做到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对于韩信而言,由于军队实力够强并且也是民心所向,它只需要思考怎么拿下汉中就足够了。但对于诸葛亮而言,不充足的兵力不足以支撑军队攻下关中,与其将一切赌在进攻的"奇"上,反倒不如攻打陇西来的更切合实际。
1300年后的闯王高迎祥率领的精锐之师在子午谷里被明朝将领击败。即使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从子午谷走的话仍旧要面对地势所带来的风险。这样看来,诸葛亮选择求稳的战略,更能凸显出他的深谋远虑的性格和长远的目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