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不倒翁似的官场人生,只因他生在五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封建时代,历来就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传统,在正常的父传子权力更迭过程中这个传统一般不会被打破,在非正常的改朝换代江山易姓过程中,这个传统更是贯彻的彻彻底底。这其中的道理无非是为了新皇权的巩固,新帝提拔自己的亲信,夯实自己的权利。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不管是父传子的权利更迭还是皇权易姓的改朝换代,他都得到了重要,都官至宰相,且以73岁高龄善终,他就是冯道,人称官场不倒翁。

冯道从20岁入仕,至73岁宰相之位寿终正寝,官场沉浮40余载,前后侍奉五朝八姓十一帝,五朝分别是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十一帝则对应后唐李氏四帝,后晋石氏二帝,辽代一帝,后汉刘氏二帝,后周柴氏二帝。冯道这种经历除了和自身才华,处事圆滑,老道技巧外,更多的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时代的变化,让他不得不变化来适应这个时代。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冯道虽历经十一帝,但时间不过50载,50载不及康乾一朝,但走马观花般的迎来十一帝,时局变换不止,冯道应身所变,在混乱中也算造福了一方人民。

冯道初次升至宰相是在后唐李嗣源一朝,926年李嗣源继任为帝,这个宰相之位做了没多久,七年之后,李嗣源驾崩了,李嗣源呢儿子李从厚上位为帝,仅仅过了4个月,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起兵叛乱,李从厚被迫逃亡石敬瑭军中,五代十国各路军阀相反取代本来很正常的事情,这里要单独写出来不是因为李从珂取而代之有多么了不起,而是因为冯道,这是冯道第一次墙头草般的形式作为,作为李嗣源留给李从厚的一名重臣,按照当时的风气,主子遇难外套,臣子本应一路相随,相反,冯道并没有跟着李从厚逃往石敬瑭军中,而是大开城门,迎接李从珂,李从珂从而顺利登基。史书没有记载冯道为什么不跟随李从厚外逃,墙头草冯道就是从这个时候体现的,但是迎接新帝并没有给冯道带来更多的荣誉,相反,冯道的官场之路第一次出现了危机,李从珂继位后并没有重用冯道,而是将冯道下放,免去了他的宰相之职,外放地方当地方官。

936年对冯道来说又是一个转折点,石敬瑭借助契丹的力量,夺取了李从珂的政权,建立了后晋,石敬瑭重新启用冯道为相,并出使契丹。石敬瑭是借助契丹的力量夺取政权的,因此石敬瑭派遣冯道出使契丹意义重大。冯道也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等到冯道回来,冯道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后晋的军政大权集冯道一身,即使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冯道依为相,冯道在后晋一朝,到达了政治权力的巅峰。

946年,后晋的支持者契丹国王耶律德光不再信任石重贵,率军攻打后晋并消灭了后晋。冯道墙头草的行为再次出现,灭了后晋,冯道改为侍奉契丹,可能当时的人就已经不齿冯道这种行为,对冯道,耶律德责问并讽刺冯道为何似墙头草,冯道毕竟在官场混迹多年,圆滑巧舌如簧已为他的基本功,面对耶律德光的挖苦讥讽,冯道都一一化解了,而且冯道还当上了辽国的太傅。

冯道在辽国当差仅一年,947年,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夺权称帝,建立后汉,耶律德光抢占的中原因为反抗不断,无力征服,刘知远趁机收复了这块区域,刘知远夺取中原后了,为了笼络人心,不断拉拢前朝遗老,冯道作为遗老中的战斗机,自然是刘知远极力拉拢的对象,冯道被封为太师。

951年,刘知远的收下郭威起兵反叛,取代后汉建立后周,冯道自然改奉后周,而此时的冯道即将进入古稀之年,虽冯道依然重用,到冯道官场之路已经快到末路了,尤其到了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位,已经73岁的冯道似乎真的要中落,原因是冯道惹了新帝不高兴,当年契丹联合后汉攻打后周,柴荣要御驾亲征,冯道力劝,新帝和冯道因此有了间隙,后来柴荣亲征大胜,柴荣认为冯道已不堪重用,就命令他去修郭威的陵墓,陵墓修完的当年,冯道也死了。生前虽然没有得到新帝的重用,但死后荣誉颇高,冯道死后,柴荣辍朝三天来纪念冯道,并封冯道为瀛王,谥文懿。

这就是冯道,宦海人生,在五代十国这种特殊时期,冯道有他无奈,有他的种种理由,后世对他的评价,皆以墙头草不齿,但从务实角度来看,于国于民,冯道这种"墙头草"的行为并没有任何的不妥,因为在乱世生存,本来就需要一种别样的手段,更何况冯道没有做出任何伤天害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