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晚期有名的将领,可能有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鸿章,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

历史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由于他亲手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再加上贪腐崇洋,所以大多数人都认为李鸿章不是个好人,但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做的一切都是为慈禧背的黑锅,所以身处那个位置的人很难做到让百姓满意,让后人歌颂。

不管历史怎样评判李鸿章,但不得不说的是他真的是一位非常有远见的领导者,而且思想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原地打转的时候,李鸿章多次出国学习国外的技术。

引进各种对中国有利的武器,并参与发明创造了许多在中国前所未有的项目,使得我国也能有所进步。

只不过有慈禧掌控的大清,李鸿章就算有一番宏图也施展不了,当初李鸿章出国想要引进机枪,强大国家武力,却因没钱而放弃。

机枪虽然买的起,但这东西就是个消耗品,需要大量的子弹才能有用武之地,但大清当时太穷,供不起子弹的费用。

再加上当时慈禧生活奢华,铺张浪费,官员腐败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领导者只知享乐而不知道省钱强大国家提升自身战斗力身上。

才导致了李鸿章被扔到了最难的位置,人们总说李鸿章就是个崇洋媚外的人,敌人一提条件,他就无条件接受,而不去作斗争。

要知道当时大清的武力,根本打不过别人,如果动武最后的结果就是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此事发生,李鸿章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协。

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是有关于李鸿章平定叛乱的事,据说李鸿章当时摆了一道鸿门宴,一举斩杀八王,具体怎么回事让我们细细道来。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率领淮军前往上海,左宗棠率领湘军步入浙江。两队清军将太平天国牢牢包围。

众所周知,在实行洋务运动后,大清的武器战斗力都有所提升,更是引进了诸多火器。

最终清军取得了胜利,此时太平军还没有投降,他们的领导者洪秀全命令刘秀成去支援天京。

把苏州的防御工作交给慕王谭绍光,谭绍光采取了坚守策略,但清军最终还是攻进苏州外围。

吴江镇守的昆山也被清军占领,在李鸿章的率领下,清军对太平军一顿猛攻,眼看太平军的军资日渐匮乏,军心涣散。

李鸿章看准时机,派郑国魁联系郜云官等人,李鸿章提出了各种诱人的条件让其投靠清军,于是郜云官等人为此动了心。

李鸿章事事都有所防备,他怕郜云官等人给其下圈套,让他们写了一份投名状。并提到必须交上谭绍光的人头然后献城投降。

于是郜云官等八人为了李鸿章提出的诱人条件,密谋杀害谭绍光,并作出了投降的举动。

他们投降后李鸿章兴奋不已,并假装为他们摆庆功宴,而郜云官等八人太过天真,他们认为大清真的饶恕了他们,甚至愿意奖赏并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

于是八位大将率领太平军,前往李鸿章设下的鸿门宴,历史上确实有关于李鸿章答应他们投降后给他们封官奖赏这类的记载。

但李鸿章的用意就是把损失降到最低,说服太平军投降,要知道慈禧十分痛恨太平军,肯定不会答应为他们封官一事。

李鸿章坐等清军顺利接手苏州,并确定对方已经对大清完全放下戒备心理,和攻击性,才布置一场盛宴。

邀请郜云官等八位太平军将领,李鸿章说这是专门为他们办的一场庆功宴,而且会当场封赏各位,一听李鸿章这样说,他们都相信了,于是八人一个不落的进入了李鸿章设好的圈套。

八人来到李鸿章的地盘,走进了这场鸿门宴的营帐,他们对李鸿章毕恭毕敬,坐等好事降临,各自落座。

李鸿章看了一眼这八人并没有带手下来,一看对方是完全相信了自己的鬼话,便冷笑了一下,郜云官等人殊不知自己的死期将至,还在那心里美滋滋的等着封赏。

桌上有酒有肉,装的是有模有样,但还没等众人动筷子,李鸿章便将手中的酒杯重重地摔在了地上,这是李鸿章发出的信号。

清军应声闯入营帐,营帐周围挤满了清军,这些人直接进去把八人给乱刀砍死了,他们在太平军那官职再大,在清军的地盘上也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罢了。

郜云官等人背叛了谭绍光,投降献城,对李鸿章诚意满满,死都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李鸿章的一个棋子,可见这就是利益熏心的下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