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年,曹操将逃出洛阳的汉献帝接到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废弃了汉函谷关,在黄河之滨修建了潼关,将其防线,向西大幅度推进。
此为潼关之始,是为汉潼关。
历史上,潼关著名的四大战役--
一、曹操、马超之战:
211年三月,曹操派夏侯渊,率军出征,打算路经关中,进攻汉中张鲁。
占据关中的马超,韩遂,怀疑这是曹操假途灭虢之计,遂起兵反曹,组成十部联军,共十万人。联军据守潼关,将夏侯渊等挡在关外。
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亲率主力杀到,加上夏侯渊等人马,曹军总数十万。
曹军云集于潼关关前,关中联军也全力防守潼关,因而蒲阪津兵力空虚,曹操派徐晃率四千军,偷渡蒲阪津,至黄河西岸,进入关中。
八月,曹军主力追随徐晃前部,自风陵渡北渡黄河。
曹操与许褚断后,马超率一万人马,突然杀出潼关,还未渡河的曹军大乱,曹操危急,许褚拉曹操上船,单臂划桨,另一手持马鞍,抵挡箭雨。校尉丁斐放出许多牛马,关中联军果然放弃追赶,纷纷去抓牛马,曹操这才成功渡河。 各将见曹操平安无事,悲喜交集,操却大笑:"今日差点被马儿困住!"
许褚救曹渡河
接着,曹军自蒲津西渡,有徐晃接应,顺利进入关中。
九月,曹军又搭浮桥,渡过渭河,来到渭南,两军会战于华阴县一带,曹操使离间计,联军起了内讧,互相猜疑,曹军趁机出击,联军溃散,马超韩遂,分头奔向凉州,曹操一举占据关中。
曹操为了进入关中,兜了这么大的圈子,足见潼关之易守难攻。
曹操、马超之战
二、东晋末年刘裕北伐:
416年,东晋末年,名将刘裕北伐后秦,后秦军五万守潼关。晋军前锋王镇恶,率军攻到潼关城下,后秦军胆怯,竟然弃守潼关,退守关内的定城,晋军因此轻取潼关。
刘裕主力进关,在定城与后秦军对峙,王镇恶的先头部队,乘轻舟,沿渭河,轻取长安。
刘裕灭后秦,收复了失陷百年的故都长安,但此时,帮他镇守建康的亲信刘穆之忽然去世,刘裕于是急返建康,关中以北的胡夏,趁机南下,抢占潼关,对关中剩余晋军,形成关门打狗瓮中捉鳖之势,将其全歼,胡夏占领关中。
三、东魏西魏潼关之战:
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展开五番大战,潼关之战,是其中的首战。
535年到537年,两魏在潼关一带,发生激战。
535年,东魏的大都督窦泰,率军攻打潼关。
536年十二月,趁关中饥荒,东魏的大丞相高欢,亲率主力,直扑蒲阪津,在黄河上,架好三个浮桥,准备渡河,西魏的大丞相宇文泰,一方面继续在潼关阻挡泰德,一方面,他亲自率领奇兵,自潼关以南的小关,突然杀出,出其不意,窦泰军大败,窦泰自杀。
高欢闻讯,只得撤兵。此次大战,西魏获胜。
此潼关为汉潼关,后来,小关成为隋潼关。
东西魏大战
四、哥舒翰潼关之战:
黄河河道,以前超宽,但是,由于泥沙堆积,河道没有以前那样宽了,陆地向北延伸,在以前,汉潼关就位于黄河边,在河滨还有港口,至隋唐时期,汉潼关竟然成为内陆,于是,武则天时期,在新出现的河边,又修建了唐潼关。
港口也成为内陆,而现代的港口,位于现在的黄河边,是新命名的,并非古代的港口。
三座潼关
唐玄宗在位后期,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不可挡,一举攻克东都洛阳,名将高仙芝、封常清,率军镇守潼关,叛军一时无法攻克。
唐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谗言,杀高仙芝、封常清,以病退在家的另一名将哥舒翰取代。哥舒翰力守潼关,叛军仍然无法攻克。
此时,李光弼与郭子仪率军接连大败叛军,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叛军东进被张巡阻于雍丘(今河南杞县),南下又被鲁炅阻于南阳(今河南邓州),安禄山腹背受敌,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延续半年之久,都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数次上疏唐玄宗,认为,安禄山虽然占据了河北广大地区,但手下尽是蕃将胡人,所到之地烧杀抢掠,百姓决不会归心,如果唐军坚守潼关,叛军久攻不下,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到时趁势出击,大局可定。
不料,杨国忠不停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不断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再三表奏,"安禄山久在军中,精通兵法,有备而来,利在速战。叛军暗藏精锐,以老弱病残引诱我军,定有诡计,如果我军轻出,必然落入叛军的圈套,到时悔之不及。"唐玄宗此时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听不进哥舒翰良言,反而严词苛责。
有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车之鉴,哥舒翰当然不敢抗命。
756年六月,哥舒翰"恸哭出关",率唐军驻扎于灵宝(今河南灵宝)西原。初八,两军决战唐军大败,二十万大军,仅剩下八千。叛军潜伏精锐,引诱唐军弃险出战,经此一战,哥舒翰常胜将军的声名,付诸东流。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实际上,罪魁祸首,是逼迫哥舒翰出关的唐玄宗。
叛军一举打进潼关,长安很快陷落,唐玄宗逃往西川,途中,随护军人杀杨国忠、杨贵妃。
五、黄巢夺取潼关之战:
唐末黄巢之乱,进攻潼关,久攻不下,他派人四处打探,发现汉潼关的通道,此时,汉潼关荒废已久,唐末唐军散乱,并未派兵防守这条通道。
黄巢派军,取此道,绕到潼关身后,与关前人马,夹攻潼关,最终攻破,之后,长驱直入,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到西川。
六、金人抗蒙潼关之战:
潼关两面都可以守,蒙古攻金期间,蒙古占领关中,金帝国统治河南,蒙军从西面进攻潼关,金军顽强防守,力保不失,将蒙军牢牢拒之于关西,这很符合当年曹操修建潼关的本意。
蒙军一直未能攻破潼关,只得绕道,战略大迂回,兵分两路,从北面和南面,攻入河南,最终于1234年灭金。
七、李自成潼关南原大战:
姚雪垠写《李自成》,避开了他不熟悉的陕西,直接写李自成在河南的活动,开篇就是李自成在陕西河南交界的潼关南原之战。当时,三边总督洪承畴统一指挥,总兵曹变蛟将李自成逼得东走潼关,想逃往河南,李自成从西面进攻潼关,不克,只得取道潼关以南,但是,潼关以南有三道大沟,陕西巡抚孙传庭依据地势,布置了三条防线,在南原痛击李自成,李自成全军覆没,仅剩十余人逃命,隐藏于商洛山中,多亏满洲人帮忙,出兵进攻,崇祯贼调取洪承畴,改任蓟辽总督,前去抵抗满洲,李自成遂得以逃过一劫,东山再起,从南面进入河南,一发而不可收拾。
这些就是历史上的七次潼关大战。
潼关南原
先后有四座潼关,汉潼关,隋潼关,唐宋金元潼关,明潼关,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将唐潼关扩大,重新修建青砖城墙,建成更为雄峻的明潼关城。在朱元璋的计划中,明是继承周的,是正统帝国,因此,他想迁都关中,于是,将通关城修建得非常严整。
明潼关城一带,防守体系,庞大严密--
从东到西,有三道大沟:远沟,禁沟,潼沟。
三道大沟皆有水,皆汇于黄河,其中,潼沟就是潼河,潼河流经潼关城中,使得潼关水源充沛,很有利于防守。
沿着禁沟,还有十余座卫城,号称十二连城。
还有其它一些散关。
再往南,就是秦岭山脉。
潼关关前,为远沟,相当于护城河;
禁沟关,以及十二连城,关前,有禁沟,作为护城河;
第三道防线,沟西关,关前有潼沟。
形势极为严整。
潼关一带地形
潼关,历经两千年风云,真正的天下第一关;而修建于明中期的山海关,只是在明时起守卫京师作用,只能排第二。
潼关一侧为黄河
潼关另一侧为山
潼关县城,是陕东重镇,民国时期,是陇海线上的重要车站,物流发达,经济繁荣。五十年代,因为要修建三门峡大坝,因而将明潼关县城拆了,悲剧的是,实际上后来水并未淹到潼关县城那里,所以,白拆了,但已经拆了,恢复不了了。现在的潼关县城,是后来在吴村建的,远离黄河,与历史上的潼关县城无关。
现在的潼关县城,位于吴村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