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印象中,杨家将是很牛的。七郎八虎、杨门女将赫赫有名,忠君爱民杨宗保、巾帼英雄穆桂英,还有烧火的丫头杨排风、百岁高龄亲自出征的佘老太君,个个耳熟能详。

那么,北宋灭亡时,如此厉害的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答案很简单,杨家将大部分是杜撰的,不存在。

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忠义,热爱歌颂那些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比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就被层层加码神化成了"武圣人",杨家将也是如此。

第一部关于杨家将的小说出现于明朝初年,中期又有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

总的来说,杨家将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北宋志传》,后易名《杨家将演义》,共有五十回,描写了杨继业祖孙三代的事迹;另一类是《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共五十八节,描写了杨家五代的功勋,在前书的基础上续写了杨文广、杨怀玉两代英雄。

咱们喜欢的那些杨家将,大多出自这些小说。但这并不是说杨家将全是假的,北宋历史中,的确有这么一个声名远扬的军事家族,虽然没故事中那么精彩,却同样忠诚、英武。

杨家本是麟州豪强,在五代时期就极有名气。杨家老令公杨业的父亲名叫杨信,以武力称雄于一方,后周建立后自称麟州刺史,得到后周太祖周威的承认。

但乱世之中,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世家豪族都懂得四处下注的道理。杨信本人保持着独立,命长子杨业追随北汉世祖刘崇,次子杨重勋则归附后周。

杨业自小洒脱有侠气,弓马娴熟、骁勇善战,是那个时代难得一见的猛将,人送外号"无敌",在北汉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之职。

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北宋,讨伐各方势力。而北汉本就是依附辽国而建,以辽国的子侄自居,打不过北宋便引辽军为援。

杨业对此极不赞同,曾对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说"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想反攻辽国,夺回河东之地,但刘继元不从。

没几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刘继元献国投降,杨业扔据城苦守。赵光义听过杨业的名声,命刘继元派出亲信劝降,杨业得知刘继元的意思,痛哭流涕,解甲归降。

可以说对于北汉,杨业没有半点亏欠的地方,坚持到了最后。他投降后赵光义十分高兴,立刻任命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又考虑到他对边境战事很有经验,改任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第二年,辽帝发兵十万攻打雁门关,意图入主中原。杨业率领数千骑兵从西陉而出,绕到雁门关以北,往南突袭辽军,与另一名宋将潘美前后夹击,大败辽兵,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并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经此一战,杨业在辽国声威大震,辽军畏其如虎,一见到杨业旗号就逃为上策,根本不敢与之交战,赵光义对他也极为信任。

很多将领嫉妒杨业的功绩,暗中上书诽谤,赵光义看后不做处置,转手就交给杨业,还提升他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杨业感激宋廷的信重,对北宋更为忠诚。

又过几年,赵光义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出兵北伐。

潘美是西路军主将,杨业是副将。一开始打得很顺,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但东路的曹彬出师不利,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各路军被迫撤回。

随后,朝廷下诏把这四个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命潘美、杨业等人率军保护百姓。杨业的意见是时机不对,尽量不要与辽军交战,以掩护百姓为主。

但护军王侁立功心切,甚至怀疑杨业有异心。杨业无奈,明知有可能失败,也只好制定作战计划,让潘美和王侁在陈家谷口布阵。

结果杨业出战不利,潘美听说他兵败后就率军后退。杨业奋力杀敌,将辽军引到陈家谷口,发现埋伏的兵马不见了,无比悲愤,亲手杀了数百名辽军,后中箭被俘,坚决不降,绝食三天而死。

后世之所以有"杨家将"的各种传奇,正是因为杨业的忠和勇。潘美也因此事被塑造成了"潘仁美"这个大奸臣,在小说中总是与杨家将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图谋宋朝江山,实际上他没那么坏。

杨业共有七个儿子,次子杨延玉战死于张家谷口。长子杨延昭官至防御使,即演义小说里的杨六郎,三子杨延浦、四子杨延训同为供奉官,五子杨延瑰、六子杨延贵、七子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杨延昭继承父亲的遗志,担负起河北延边的抗辽重任,屡立军功,宋真宗称赞他"治兵护塞有父风"。

"六郎"这个称呼并非因为排行,而是辽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主镇幽燕北方,是辽国的克星,他们将杨延昭看作其化身,故称六郎。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虽然也继续效忠宋廷,却已经没了杨业时期的风采。到北宋灭亡时,杨家已经没落得差不多了,自然无法出来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