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再就核问题向中国发难,逼迫中国上谈判桌,但事实上,中美在相关问题上的交锋已经结束,输家的结局早已注定,这次美国又说了什么?输家的结局又是什么?

近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坎贝尔在美智库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活动上就核问题向中国发难。他声称,美国多年来一直寻求"与中国就核问题展开战略对话",但中方不愿就限制其核武库展开谈判。同时,他又强调,尽管如此,中美双方"可能准备讨论其他核问题",包括"AI与核问题"。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中美两国都理解AI给军事指挥和控制带来的一些挑战,特别是在核领域。

从上述坎贝尔的言论不难看出,美国政客这是有意将所谓"中国威胁"延伸至AI领域,妄图迫使中国就核问题走上谈判桌。但事实上,中美之间,特别是中方并不存在所谓需要讨论的"核风险"问题。因为中国始终奉行的是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的核战略与核政策是长期、一贯的,具有高度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在核武器国家中独树一帜,也是最为负责、最为透明的。我们始终把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无意同任何国家搞核军备竞赛。任何国家只要不对中国使用或者威胁使用核武器,就不会受到中国核武器的威胁。

况且,中美在核问题上的交锋早已结束,今年3月,中美就已经举行了有关核问题的二轨对话。美国再次炒作所谓"中国核威胁",并且还将其与AI相联系,显然其目的并不单纯。那美国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当然就是为了美国自身扩展核武库、维持军事霸权寻找借口了。对于这一点,中国外交部、国防部早已明确指出。美国是当前世界上拥有最大、最先进核武库的国家,坚持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持续投入巨资升级"三位一体"核力量,推进战略力量前沿部署,发展低当量核武器,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强化核保护伞,这些都是事实,国际社会也都看在眼里。

就在本月初,美国军方还试射了一枚未携带核弹头的"民兵3"洲际导弹,该枚高超音速核导弹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太空军基地发射升空,以每小时超过1.5万英里(约合2.4万公里)的速度飞行了4000多英里,到达位于太平洋中部马绍尔群岛的一个试验场。对于该次核导弹试射的目的,美军方给出的说法是,以此来展示"美国核力量的战备状态",并在人们对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担忧日益强烈之际,提供"对国家核威慑的信心"。

不仅如此,在该次核导弹试射之前,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管理局曾在内华达州的试验场进行了一次亚临界核试验。虽然亚临界核试验是一种非核爆炸的试验,试验过程不会达到临界水平,核材料不会发生链式反应,不发生核爆炸,但试验中依然会使用武器级别的钚或高浓缩铀。而美方进行亚临界核试验的目的就是,收集有关美国核弹头的"重要数据",在不开展核爆炸试验的情况下,加强美国核弹头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不难看出,在美国政客炒作所谓"中国核威胁"的时候,恰恰是美国自己接二连三的进行相关核试验,要说"核威胁",美国的"核威胁"才是真正令国际社会所担忧的。

事实上,关于核战争,其实输家的结局早已注定。为什么这么说?在中美俄英法五个核大国领导人于2022年1月发表的《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中,就明确强调了一点,"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说白了,倘若真的爆发核战争,其结果就是,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