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全国生猪市场再次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猪价全面大涨,整个市场被一片红色所笼罩。根据最新数据,当日全国生猪平均价格较前一日上涨0.17元/公斤,升至18.66元/公斤。这已不是一次偶然的小幅波动,而是一场席卷南北方的猪价"翻红"大潮。

这场猪价暴涨究竟是暂时的过热,还是行业真正走出了阴霾?让我们用数据和事实,深入解读当下猪价急剧上扬背后的原因。

供给侧"主动让价"现象凸显

生猪养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前市场上的供应量实际上反映的是几个月前养殖场的存栏数。而6月17日涨价大潮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养殖场主动"让价输出"的行为。

当天,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的规模猪场,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减量提价、涨价出栏"的趋势。其中,北方地区的大型养殖场尤为积极,继前些日子涨价出栏后,17日再度猛涨价格,为当天生猪价格实现较大涨幅贡献了坚实动力。

这种"主动让价"现象折射出当前生猪供给的紧缺状况。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往年这个时候本该投产的新猪已然失去踪影。在存栏量持续处于低位的背景下,养殖场自然希望通过调高出栏价格来分散压力、获取更多收益。

行情持续看涨,养殖场对猪价上涨的预期也在与日俱增。他们选择在当前时点"让价输出",无疑是基于对未来行情更为乐观的判断。

屠宰企业"吃紧"承压涨价

生猪价格的上涨不仅得益于供给侧"让价"的推动,同样也离不开屠宰企业对涨价的无奈接受。

17日当天,屠宰企业在采购生猪环节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北方以及南方部分地区,大量规模猪场通过减量和抬价抗衡,使得屠宰企业"收猪难"程度加剧。屠企不得不被迫接受高价位,并且还有所缩减屠宰量的情况。

此前一段时间,屠宰企业确实在压价收购方面存在一定战略优势。但随着上游养殖场存栏骤减、出栏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整个产业链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改变。

当天屠宰企业被动涨价既是对上游养殖场集中涨价的无奈回应,也是为了自身获取合理利润的无奈之举。若任由压价行为持续,只会进一步加剧养殖场的被动挤压。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产业链的进一步失衡,进而影响整体生猪供给。

因此,屠宰企业这一时间节点选择承压涨价,可以说是生猪产业链供需矛盾调节的一个缓冲过程。

后市还将涨多涨少?

总的来看,6月17日生猪价格全面翻红涨价的大潮虽然来势汹汹,但并非是一蹴而就、偶然为之的现象,而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缘由。

生猪存栏持续处于低位,导致供给紧缺;养殖场通过"让价输出"表达了后市行情看涨预期;屠宰企业被迫接受涨价,以缓解产业链供需矛盾!这一系列因素交织叠加,终于引发了这轮猛烈涨价行情。

现有迹象表明,这波猪价暴涨很可能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分析人士预计,随着养殖场出栏量愈发紧缩,猪价在未来一两个月很可能会突破19元/公斤的关口。

不过,我们也要保持足够的谨慎。毕竟,在养猪这个充满周期性的行业,太过热衷于盲目跟风是很容易被"热钱"所裹挟。投资者和养殖从业者还需要更多理性思考,才能在未来的浪潮中稳操胜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