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据岛内媒体中时新闻网、联合新闻网报道,在瑙鲁之后,又一个太平洋岛国传出了与台"断交"的消息。
日前,图瓦卢"驻台代表"潘恩钮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的采访时透露,图瓦卢国内传出跟进瑙鲁决定的想法,当局可能在大选结束之后转向,与台当局"断交",转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关系。
通常来说,太平洋的这些岛国,与澳大利亚的关系密切,因此对于这些国家的动向,澳大利亚媒体往往能掌握一手消息,这则《澳大利亚人报》报道的消息,可信度是比较高的。
消息传出后,岛内舆论立刻就炸锅了,台湾网友们纷纷将矛头指向岛内外事部门,直言这个外事部门可以解散了,反正他们也保不住"邦交国",还浪费纳税人的钱。
对此,岛内外事部门负责人吴钊燮赶紧出面回应,他强调,图瓦卢总理纳塔诺刚刚给台当局打了电话,并重申了与台当局的"邦交友谊稳固",双方还达成了合作计划,未来将持续在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等议题上合作。
毫不意外地,吴钊燮又将责任推卸给大陆,宣称是大陆向图瓦卢提供了打造人工岛的援助计划,试图动摇图瓦卢与台当局的关系。
按照吴钊燮的说法,瑙鲁在宣布与台"断交"之前,还专门致电祝贺了赖清德胜选,谁也没想到瑙鲁第二天就"断交"了,吴钊燮还对此"非常愤怒",说明岛内外事部门并不了解这些所谓"邦交国"的风向。
我们注意到,除了一边宣扬"大陆影响"外,民进党方面还动用媒体资源,试图宣扬"邦交国无用论",简单来说,就是想营造一种风向,那就是这些所谓"邦交国"对台湾没什么用。
不过这种说辞,遭到了不少媒体和学者的批驳,台湾联合新闻网专门发表社评文章,提出此类观点的三大错误论调。
第一是"小国无用论"。
文章认为,虽然瑙鲁面积仅21.3平方公里,也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三小的国家,人口仅一万多人,也无法给台湾带来经济利益。这是完全短视的观点,也违背了"主权平等原则",因为不管国土大小,瑙鲁都是联合国成员,拥有相同投票权。
如果持有这样的观点,只会让台湾越来越危险,因为这意味着人口少于瑙鲁的图瓦卢、面积小于瑙鲁的梵蒂冈都可以被放弃,那么台湾在国际社会将彻底失去"支持"。
第二是"邦交无用论"。
文章指出,一些政客认为"邦交国"归零也没关系,这是完全没有理解国际法,如果台当局在外一个"邦交国"都没有,那么台湾实质上就已经变成了和香港、澳门一样的地方政府。
第三是"中华民国无用论"。
文章认为,有些岛内政客不仅不在意"邦交国",甚至不在意"中华民国"的称呼,那么长此以往,台湾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名称出现在世界?
从务实的观点来看,这篇社论说得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其实也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部分大陆的质疑。因为现在大陆这边,网上也有不少人认为,台湾的这些"邦交"是否与我们建交,并不会产生实质上的影响,但实际上它们的存在,就给了"台独"分子运作的空间,如果台当局失去所有"邦交",那么台湾将彻底失去所谓"国际空间",这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是有积极作用的。
所以在瑙鲁"断交"后,民进党当局表面上还在嘴硬,但实际上心态是焦急的,尤其是赖清德胜选后,一反常态地低调,就是为了避免刺激国际社会,激化台海局势,引发"断交潮"。
不过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在谈到图瓦卢"断交"的话题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怎么去降低目前两岸的紧张关系,恐怕才是现在民进党政府一个最头痛的题目。"
显然,柯文哲看得很清楚,这些"邦交国"纷纷离台当局而去,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于岛内选了"台独"分子赖清德上台,导致两岸关系紧张。
不过民进党内部,除了吴钊燮一口咬定与图瓦卢关系"牢固"外,还有岛内分析人士认为,台湾可以寄希望于澳大利亚,让澳大利亚提供帮助,稳住这些"邦交国"。
例如台媒"中央社"在报道中提到,澳大利亚曾在去年与图瓦卢签署了一份安全协议,除了为图瓦卢提供安全保证外,澳大利亚还承诺保护其免受气候变化影响,并帮助其移民,以此来"对抗中国的影响"。
报道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海平面上升,这些太平洋岛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威胁,而为了应对被海洋吞没的威胁,这些太平洋岛国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是全面移民,要么就是填岛造陆,考虑到要保留国家主权,第二个方案显然更有可行性,澳大利亚的这份协议,就旨在提供这样的帮助。
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再看瑙鲁、图瓦卢纷纷转向中国的消息,也就很好理解它们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了,毕竟在基建领域,中国是一骑绝尘的。与中国建交,实际上是它们在生存威胁之下,寻求的最佳选择,而台当局寄希望于澳大利亚提供帮助,最后恐怕也要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