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NSJ》11月25日报道,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正面临新的处境:这些曾被视为全球力量象征的巨舰,如今不得不在高成本、慢维护和高威胁的时代里艰难维持存在感。

文章指出,美国过去依靠航母在全球投射力量的模式正在被现实不断推回原点。

航母依旧庞大,但它们的出动率却越来越低,可用性也越来越差。美国虽然仍试图维持11艘航母的体量,但在真正的部署节奏上,海军已无法再像冷战时期那样随心所欲。

美国航母

文章称,美国航母如今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自身工业体系的衰退。

海军内部长期采用三分法来规划航母的使用,即三分之一部署、三分之一训练、三分之一维修,这套体系曾在造船工业强盛时运转良好,但如今却陷入瓶颈。

造船厂的产能一年比一年吃紧,理论上存在的战力无法转化为现实上的出动能力。

换料与复杂大修(RCOH)原本就耗时极长,每25年必须拆开船体、换料、修系统,动辄就要拖延数年。

美国造船工业的整体下滑让这个过程更加缓慢。杜鲁门号因碰撞事故耽误进度,八个月后才排上修理位;华盛顿号更夸张,等待周期长达2100天。

这种荒诞的时间成本直接削弱航母战力,使海军无法在全球维持稳定节奏。

俄罗斯航母

文章认为,这种航母困境并非美国独有,而是一种全球性难题。

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近乎成为国际笑柄,从2018年的干船坞沉没,到2019年的舰内火灾,这艘唯一的俄罗斯航母现在已经到了报废的边缘。

印度的航母同样问题不断,2016年毒气泄漏导致两名工人死亡,2019年锅炉舱火灾夺走海军军官生命,2021年与2022年再连续发生火灾。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印度,都无法真正让自己的航母体系稳定运作。

但实际上,美国航母也越来越多地出现问题。去年至今年,美航母杜鲁门在中东实战部署,又是误击自己飞机,又是撞船迄今未修好。而年底航母尼米兹舰到中国南海,半小时内就事故连掉两架飞机。

航母的本质是一套极端复杂且昂贵的系统,能够稳定维持使用已很困难。如今美国工业系统性衰落,世界第一航母大国也愈发不灵了。航母不再简单地象征国家实力,反倒容易暴露很多国家工业能力衰退底细。

印度航母

而与此同时,航母在战场上的脆弱性,也被迅速放大。过去,航母力量代表美国可不受阻碍地进入世界海洋,大搞霸权主义干涉侵略。但新时代,这种霸权泡沫已越发被打破,"航母将变成海上棺材",这种言论又在占领市场。

现代反舰导弹突防能力更强、射程快速膨胀,还有发展更快的无人机、海洋侦察卫星、电子侦察体系,使航母传统优势明显不断下降。

虽然航母的机动性、多任务能力还是极为可观,目前依然没有其他平台或体系可以直接代替,但用好航母,越来越难,尤其对美国这种衰败的帝国而言。

当然,虽然美媒说了这么多,最后的结论却是美国还是得用航母,因为美国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

总的来说,这类声音随着中国航母逐渐赶超美国航母,越来越多,有现实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很不甘心,就想唱衰航母,但这么大一摊子,也不可能砍掉,就表现出一种非常拧巴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