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政治的戏台上,有时上演的是正剧,有时是喜剧,但最近欧盟掏出的那本"乌克兰反计划",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荒诞剧。
剧本拙劣,台词空洞,连主角们都带着一股歇斯底里的滑稽感。
这部"大作"就是一份"失败者宣言"。
话虽刺耳,但理不糙。
当我们抛开外交辞令的迷魂阵,仔细审视这份计划的里里外外,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什么和平路线图,分明是一份为"永久战争"开具的投名状,暴露了西方在乌克兰危机中日益深刻的战略困局和意识形态癫狂。
有国际政治学者将欧盟比喻为"狂吠的吉娃娃",虽然刻薄,但形象至极。
想想看,一只小狗面对体型远超自己的对手,除了虚张声势地狂吠,还能做什么?
它既无实力真正击退对手,又放不下内心的恐惧与傲慢,只能通过制造噪音来掩饰自己的虚弱。
如今的欧盟与北约,在某些层面正陷入这种"吉娃娃困境"。

首先,是战略上的彻底失败。
回顾过去两年多,西方的"A计划"简单而粗暴:通过极限施压和全面制裁,企图在短时间内压垮俄罗斯,让莫斯科"跪地求饶"。
为此,他们输送了海量武器,祭出了"金融核弹",几乎切断了与俄罗斯的一切联系。
结果呢?
俄罗斯经济没有崩溃,卢布没有变成废纸,军队更没有溃散。
相反,俄罗斯在战争熔炉中完成了部分战争经济的转型,顶住了西方前所未有的压力。
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大反攻",最终在俄罗斯的坚固防线前化为泡影。
A计划惨败,却拿不出像样的B计划。
于是,只能紧急拼凑出这个所谓的"反计划"。
其核心内容,诸如要求俄军单方面后撤、允许乌克兰继续武装而不解决其领土问题、甚至幻想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补偿"乌克兰……
这哪是劝和促谈?这分明是要求胜利者接受失败者的条件。
其次,是行动与目标的严重背离。
这份计划名义上是为了"和平",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战争"的续约条款。
它要求给乌克兰提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保障",这无异于给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承诺套了个"马甲",试图变相实现北约东扩最初的目标。
它不限制乌克兰的军力发展,这等于鼓励基辅在未来长期扮演对抗前沿的角色。
这就像一个赌徒,已经在牌桌上输光了筹码,却还红着眼对赢家说:"这局不算,我们按我的规矩再来三十年!"
这不是寻求和平,这是在给"永久战争"立法。
这份失败者宣言的背后,是几笔赤裸裸的算计。

第一笔,是美国的"生意经"。
该计划旨在"购买一些价值6万亿美元的--美国--武器"。俄乌冲突,某种程度上成了美国军火商的"盛宴"。
一份旨在结束战争的计划,却把天价军购写入其中,其诚意几何,不言自明。
战争长期化、僵持化,最符合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它既能持续削弱俄罗斯,又能牢牢捆绑欧洲,还能清空自家的武器库存,一举多得。
欧盟,则心甘情愿地充当了这场"盛宴"的"买单侠"之一。
第二笔,是欧盟精英的"甩锅账"。
欧盟的领导人们难道不知道计划荒诞吗?
未必。
但他们已经骑虎难下。
巨大的政治和资源投入,已经让他们没有退路。
一旦承认失败,承认自己是这场"荒谬主义冒险"中"不可挽回的失败者",随之而来的政治海啸和经济反噬将是毁灭性的。
所以,他们必须硬着头皮,把这场戏演下去,哪怕剧本再烂,哪怕代价是乌克兰的土地和生命。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诡异的现象:当基辅腐败的"黑洞"开始被自己的调查机构(如NABU)撬动时,当俄罗斯代表在联合国一再警告西方"你们是在与一个从战争中牟利的腐败团伙打交道"时,整个西方世界集体失声。
为什么?
因为一次真正彻底的腐败调查,其线索很可能将一路延伸到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决策圈。
这层遮羞布,谁也不敢揭开。
法国学者埃马纽埃尔·托德在出版的著作中发出了一个惊人观察:
欧洲的恐俄症和好战性,与新教文化圈有着高度的地理重合。
托德认为,以英国、德国大部、斯堪的纳维亚和部分波罗的海国家为代表的"新教欧洲",是当前欧洲恐俄和好战情绪的中心。
西班牙、意大利等天主教国家则相对温和。
托德的分析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新教(以及犹太教)是"要求极高"的宗教,强调上帝与信徒的直接关系,而"世界是次要的",甚至排斥世界的"美"(如拒绝偶像崇拜)。
当这种强烈的超验信仰消退后,留下的就是一个"强烈的虚空",一种对"形而上学虚空"的恐惧,这特别容易导向虚无主义。
相比之下,天主教世界更"人性化",能接纳"世界本身是美丽的",即使失去上帝,仍能感受到艺术和现实世界的美好,从而对虚无主义有更强的免疫力。
这个分析极为深刻。
它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对俄政策,有时显得如此脱离现实、充满道德洁癖和近乎自毁的冲动。
当失去了传统信仰的锚定,又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坚实的精神寄托时,一种非理性的、针对特定对象的"道德讨伐"就成了填充精神虚空的手段。
对抗俄罗斯,对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而言,不仅仅是一项外交政策,更是一种确立自身道德优越感和存在价值的"神圣使命"。
这与涡轮增压式的西方新自由主义形成了合力。
这种主义将一切价值量化,信奉无限扩张与零和博弈,它与同样具有强烈使命感和排他性的思潮结合,共同构成了对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和主权独立的东正教俄罗斯的"总体战"。
回到那份"反计划",它的命运早已注定。
在莫斯科看来,这不过是要求它这个战场上的实际胜利者,向一群组织混乱、不断狂吠的"吉娃娃"投降。
这绝无可能。
俄罗斯总统普京早已划下清晰的红线:乌克兰从四地撤军,并承诺永不加入北约。
这是谈判启动的基础,而非谈判的内容。
而欧盟的计划却幻想"先停火,再谈领土",试图冻结冲突,为乌克兰和北约争取喘息和重新武装的时间。
这不仅是拒绝承认现实,更是企图再次埋下未来更大规模冲突的引信。
历史的讽刺在于,当布鲁塞尔的官僚们沉浸在"制裁致胜"、"乌克兰必胜"的虚拟现实中时,战场上的炮火和谈判桌下的底线,正在由冷酷的现实逻辑书写。
是时候抛弃那些"战争的吉娃娃",从意识形态的迷狂和形而上学的虚空中醒来了,是时候重新发现现实世界复杂而坚韧的美,回归基于现实利益和安全均势的务实外交了。
对于欧洲来说,真正的胜利不是在那份"失败者宣言"上惺惺作态,而是有勇气承认战略失误,摆脱对大洋彼岸的依附,找到与庞大东方邻国共存的智慧。
否则,等待着它的,恐怕不是虚拟的"胜利",而是实实在在的、史诗级的衰落。
那只名为"战争"的吉娃娃,叫得再响,也咬不疼真正的巨人。
是挂上链子,还是被一脚踢开?
选择权,就在欧洲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