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再次挥舞关税大棒,这一次目标直指所有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扬言要征收高达200%的"二级关税"。美国财长贝森特明确表示,"任何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都将面临毁灭性关税。"这意图再明白不过:借俄乌战火,用"二级制裁"这把刀,既想切断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又试图把中国等主要买家逼入墙角--要能源安全还是对美贸易?二选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战略意图不止于此。贝森特公开提出,要将"禁止采购俄罗斯、伊朗石油"的条款纳入正在进行的中美贸易谈判,试图打造一份附加了严苛地缘政治条件的"B协议"。这哪里还是单纯的贸易谈判?分明是想用一纸协议,勒住中国的能源脖子,试图逼迫中国在能源安全政策上向美国单方面设定的规则低头。

但是,美国的这个威胁对中国真的管用吗?完全没用,为什么?我说三点:第一,首当其冲的就是全球油市,如果美国真对俄伊油气的主要买家征收天价关税,必然搅乱供应链,推高油价。而一旦全球油价增高,那美国的油价也必然提升。这是特朗普绝对接受不了的,因为他本来就在力推传统能源,可要是传统能源价格升高,市场就会被迫转向新能源,不光对特朗普施政不利,也会损害那些美国传统能源资本的蛋糕,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票仓可能会出现大问题。

第二,中国辗转腾挪的空间非常大:一方面,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已经实现多元化,对俄能源的依赖也只有15%左右,完全可控。另一方面,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出现,已经为咱们绕开"石油美元"体系打下了基础。更为关键的是,我国煤制油技术非常成熟,可以将煤炭液化成柴油,而咱们国家的煤是完全管够的,也就是说咱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油品供应问题。

第三,欧盟嘴上跟着美国喊制裁,但德法等国企业在俄罗斯油气田的巨额投资可是实打实的。美国若执意推行这种针对第三国的"二级制裁","北溪-2"式的盟友翻脸戏码,恐怕又要上演!

就在美国人试图威胁咱们的时候,中国的外交行动也悄然展开。伊以停火刚满月,中方高级代表就已经离国,直飞德黑兰,与俄罗斯、伊朗展开关键的三边协调。中俄伊讨论大事并非被动应对,而是中国主动跳出美国的角斗场,在更广阔的战略棋盘上主动布局,为的是积极构建多边对话框架,为后续中美关键谈判创造更多筹码。

随后在25号,伊朗还计划将与英国、法国、德国,重启关于恢复伊核协议的四国谈判。欧盟那边的态度是,8月底没结果,制裁大棒就落下。可以看出的是,尽管欧洲嘴上骂美国当年撕毁伊核协议,但身子骨却还是贴着华盛顿的指挥棒转。伊朗也非常明白这点,所以赶在和欧洲人的谈判前,和中俄谈一场,目的就是想要借东方之力,顶住西方的施压。

对于某些国家滥用制裁,中方的态度早就明确,就是"终止非法单边制裁"、"反对任何国家搞'长臂管辖'"。这不仅是对伊朗的坚定支持,更是对国际关系中霸道行径的一记响亮耳光!特朗普政府祭出的"200%关税"恐吓,试图逼迫中国"放弃和俄伊进行能源合作",暴露了一个尴尬现实:在它的工具箱里,除了施压与胁迫,似乎已掏不出新货。而中国代表飞赴德黑兰的航线,则清晰地勾勒出另一种思路:大国博弈想要分出高下,就不该在对手画的圈里打转,而在于能否为世界提供更稳定、更可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