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六入伏,这日子听起来就有点让人忐忑。老人们常说"六月怕入伏",今年这伏天,到底藏着些啥"怕"的事儿呢?咱们来听听这些老理儿。

有人说,今年入伏的日子有点晚。农历六月廿六,这在老话里叫"晚入伏"。以前的人讲究"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意思是说,要是伏天来得早,后面天气可能就没那么热了;可要是像今年这样来得晚,那可就得做好热得够呛的准备了。牛都受不了,何况人呢?虽然有点夸张,但意思就是会很热!

这"晚入伏"的说法,其实也有点道理。你想啊,入伏早,秋天也可能来得早,太阳往南边跑,北边就凉快了。早入伏,热的时间短。要是入伏晚了,那立秋也晚,在这之前,可不得一直热着吗?

还有个说法,叫"母伏"。这个是看入伏那天的农历日子是单数还是双数。单数就叫"公伏",双数就叫"母伏"。今年是廿六,是个双数,所以是"母伏"。老农谚又说了:"公伏凉,母伏凶。"这"凶"字,指的就是天气会很热,得注意防暑防晒。你看,这跟"晚入伏"的说法倒是挺像的,都说今年会热。

今年的三伏天还挺短的。从7月20日到8月18日,一共就30天。这几年伏天大多是40天,所以有人就觉得今年这个"最短三伏天"有点稀罕。短不短跟热不热没啥关系。以前30天的伏天,也照样有"高温伏旱"的时候。别看它短,该热还是得热。

老人们最"怕"的,是入伏后人会变得"久坐不动"。天一热,很多人就不想动弹了,就想坐着或者躺着。可老话讲"动则生阳,静则耗阳"。伏天毛孔都张开了,阳气在外面,要是老坐着不动,气血就跑不动了,阳气也容易被"困住"。腰酸背痛、没精神,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适当动一动是好的。就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的,在最冷或者最热的时候,适当锻炼对身体有好处。伏天出汗,还能把身体里的湿气、寒气排出去。但也要注意,不是让你拼命练,要选凉快的时候,比如早晨或者晚上,微微出汗就行,别大汗淋漓的。

第二件"怕"的事情,就是"心焦气躁"。伏天热得人心烦,一点小事都可能让人发脾气。"心焦气躁"就是说这个。可越是这样,越要控制好脾气。伏天是万物生长旺盛的时候,人也应该顺着这个劲儿,让阳气舒展开来。要是老发脾气,心神就会被困住,时间长了,睡不好觉,记性也差,还可能心慌气短,这些都是"心火过旺"的表现。

那咋办呢?记住一句话:"以静制动,以和养心。"找个凉快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呼吸,让心静下来,这叫"心静自然凉"。还有就是,说话和和气气的,别动不动就发火。情绪平稳了,身体的气血才能顺畅,才能把身体里的寒湿排出去。

还有一件"怕"的事,就是"贪凉"。天一热,冰棍、冷饮、空调、风扇就都用上了。可老人们说"三伏不贪凉,秋冬少病殃"。意思是说,夏天贪凉,冬天就容易生病。

吃太多冰的东西,寒气直接进到脾胃里,脾胃受凉了就容易肚子胀、拉肚子,没胃口。而且伏天人体毛孔张开,内脏反而有点"虚寒",这时候再吃凉的,更伤脾胃。冰的东西可以吃,但要少吃点。

长时间吹空调、风扇也算"贪凉"。出汗是身体正常的散热方式,汗能带走体内的湿气和热毒。要是出汗的时候直接吹空调,毛孔一收缩,汗排不出去,湿气就留在了身体里,人就会觉得头重、没力气。空调吹出来的冷风,还会悄悄地"偷"走人体的阳气。阳气少了,人就容易怕冷、感冒。空调和风扇也要少吹点。

最后一件"怕"的事,就是"怕下雨"。今年六月廿六入伏,要是这天下了雨,老人们就有点担心。以前有句话叫"伏日雨,菜不实",就是说入伏那天要是下雨,庄稼可能长不好,特别是菜,果实不饱满。还有句农谚:"入伏雨连绵,农民愁断肠。"意思是说,要是入伏那天开始下大雨,后面可能雨水也多,农民就得发愁了。

伏天虽然不是特别忙的时候,但却是庄稼生长的关键时期。雨水太多,庄稼就长不好。比如水稻,要是雨水太多,光合作用就受影响,产量就低。地里要是总下雨,土就硬了,不透气,庄稼的根就吸不到气。入伏怕下雨,其实就是农民们担心庄稼收成不好。像什么"伏日一日雨,四十五日阴"、"入伏若是晴,粮食囤满仓"这些老话,都说明了入伏那天最好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