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人擅长发掘烹饪各种美味,然而,从古至今,有一种东西,中国人几乎从来不吃,那就是猫肉,而这其中又有哪些原因呢?

原来李时珍已告诉我们答案,古人早就试过。

中国人不吃猫肉,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 宠物情感因素

在现代社会,猫在很多家庭中被视为宠物。人们对猫投入了情感,如同家庭成员一般。这种情感联系使得大多数人不忍心将猫作为食物。猫具有可爱的外表、温顺的性格,它们陪伴人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安慰,例如许多人在忙碌一天后回家,看到猫在门口迎接自己,会感到十分温暖。这种情感纽带与传统的食物观念相冲突,人们很难接受把自己心爱的宠物当作盘中餐。

2. 传统观念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古人认为猫有灵性,能辟邪、镇宅。传说猫可以看到一些人类看不见的邪祟,并且能够驱走它们。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猫怀有敬畏之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用猫肉的意愿。例如在一些地方的民俗中,猫被视为吉祥之物,伤害猫被认为会带来厄运。

3. 卫生问题

猫作为肉食动物,其体内可能会积累大量的寄生虫和病菌。与猪、牛、羊等家畜相比,猫肉的安全性更难保障。例如,猫可能携带弓形虫,这种寄生虫如果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对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严重疾病。

4. 肉质和口感问题

猫肉的肉质比较紧实,纤维粗,而且味道较重。从烹饪和口感的角度来看,它不如常见的肉类受欢迎。传统的中国美食文化注重食材的口感和味道,猫肉在这方面不具备优势,所以人们在选择肉类食材时,通常会优先选择口感更好的猪肉、牛肉、羊肉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猫肉有以下记载 :

药用价值:猫肉"味甘、性温,无毒,入肝、脾经,具有补虚劳、祛风湿、解毒散结之功效""主劳疰,鼠瘘,蛊毒",即猫肉可被当作药材治疗传染性肺病、淋巴腺性结核等疾病,配合其他药材还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

食用评价:"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然狸肉入食,猫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明确指出猫肉的口感不好,味道酸涩,难以下咽,所以人们很少将其作为食物。

食用禁忌:"猫性淫,不可与鸡肉同食,令人阳痿;亦不可与兔子同食,令人泻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