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来了。"2025年春晚彩排路透刚一出,岳云鹏的名字立刻冲上热搜。

不少网友看到他和搭档孙越再次现身春晚舞台,忍不住吐槽:"怎么年年都他啊?"这句话不仅是无奈,更像是疲惫的叹息。

岳云鹏,这位春晚的"熟面孔",几乎成了每年除夕夜的固定节目。

但这份"熟悉感"并没有带来期待,反而让不少人失去了兴趣。

笑场、嘴瓢、包袱重复这些争议,早已让他的相声在观众心中打了折扣。

一位网友的评论颇有代表性:"春晚没有新人了吗?

连岳云鹏都快用'尴尬'撑起整个舞台了。

"而另一边,沈腾和马丽这对黄金搭档的名字却成了观众最后的期待。每到春晚的关键时刻,总有人喊出:"沈腾马丽救场了"

这份信任和期待,直接将两人送上了"春晚顶梁柱"的地位。

岳云鹏的"混"与沈腾马丽的"撑",这种鲜明对比,似乎道尽了春晚如今的处境。岳云鹏的争议并非空穴来风。

他的相声节目,早些年因亲切幽默的风格受到欢迎,但随着时间推移,节目内容的重复和表演失误开始让观众感到疲惫。

他的"笑场"曾是观众津津乐道的特色,但现在却变成了"不专业"的代名词。

"他好像就是在讲给自己听,不管我们笑不笑。"一位观众这样评价他的表演。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腾和马丽,他们从2012年首次登上春晚以来,几乎成了小品舞台的代名词。

无论是《扶不扶》里的插科打诨,还是《投其所好》里的荒诞剧情,他们总能在笑声中让人产生共鸣。

他们的小品不是单纯逗乐,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生活中的真实一面。

"沈腾和马丽的小品是能讲故事的。"网友的评价一针见血。

而正是这种能力,让他们在赵本山、陈佩斯等老一代春晚"大拿"退出后,稳稳接过了"语言类节目"这块招牌。

然而,无论沈腾和马丽的节目有多出彩,他们也无法独自撑起一个春晚。

近年来,春晚的舞台变得越来越"复杂"。分会场设置从几年前的3个增加到如今的4个--重庆、武汉、拉萨和无锡,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而舞台设计更是逐年进步,今年有网友爆料将会使用全息影像技术,进一步增强视觉体验。看似春晚每年都在"变新",但节目的核心,似乎却少了点什么。

曾经的春晚,不仅是一场文艺表演,更是一代人的记忆。

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卖拐》,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吃面条》,甚至郭达和蔡明的经典搭档,都是很多观众的除夕必备。

那时候的春晚,不需要多么炫酷的舞台,也没有流量明星的加入,但每一个节目都在用心讲故事。而如今,春晚却似乎陷入了"流量至上"的怪圈。

岳云鹏、孙越年年上,节目却年年千篇一律;一些顶流明星的表演,更像是春晚"蹭热度"的噱头。这种现象让人怀疑,春晚到底还在为谁准备?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沈腾和马丽的表现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的节目不追求花哨的形式,而是回归语言类节目的本质--用笑声讲述生活,用生活感染观众。

或许,这才是春晚最初的模样。

不过,春晚的问题远不止节目单调这么简单。舞台上的"新人匮乏",也是另一个让观众感到无奈的点。

今年春晚的演员阵容里,有不少人是熟悉的"老面孔":马丽、沈腾、岳云鹏,还有蒋欣等非语言类节目的艺人。

他们的回归自然让人期待,但这种"稳定的名单"也让人对春晚的创新力提出了质疑。

而观众对春晚的不满,似乎也不再是吐槽那么简单。更多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春晚从"万人空巷"变成了"吐槽大会"?

是观众的口味变了,还是春晚本身失去了初心?

岳云鹏的回归,沈腾马丽的撑场,2025年的春晚彩排透出了一些熟悉的味道。

但对于春晚来说,仅靠几个明星撑起一台晚会显然已经不够了。春晚需要的,或许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革命"。

岳云鹏年复一年的"混"与春晚的疲态,是这个舞台问题的缩影。

沈腾和马丽尽管一次次为语言类节目注入活力,但能撑多久,谁也说不准。

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回忆与期待的舞台,究竟还能不能找回巅峰时的辉煌?

无论答案如何,今年春晚的节目单,可能依旧会引发几分争议,也可能带来几分欣喜。只是观众心里更清楚:

他们想看到的,不是重复,不是流量,而是真正能触动人心、带来欢笑的节目。只有这样,春晚才能配得上它的名字--"春节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