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香港长和集团发布公告称,董事会注意到近期关于可能分拆其全球电讯资产及业务的媒体报道,但截至目前尚未就相关交易作出决定,这一表态的背景,是长和此前计划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关键港口--这一交易因涉及地缘政治博弈而引发巨大争议。
长和出售港口的计划自3月4日公布以来,争议不断。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承担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21%的货运与中国直接相关。此次交易的买方贝莱德集团,不仅是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其首席执行官芬克与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
据披露,芬克在交易谈判期间曾向白宫汇报,而特朗普本人多次渲染"中国控制巴拿马运河"的论调,甚至扬言"收回运河主权"。这些细节显示,交易远非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与美国政府的战略意图深度捆绑。
对此,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审查成为关键。依据《反垄断法》,若交易可能排除或限制中国市场的竞争,即便标的资产位于境外,中国仍有权介入审查。此外,《国家安全法》和《数据安全法》的适用性也被提及--港口作为物流和数据枢纽,其运营权若被美国掌控,可能威胁中国航运安全和贸易数据主权。
面对审查压力,长和暂缓了原定4月2日签署协议的计划。分析来看,若交易被认定违规,长和不仅面临交易流产,还可能承担法律责任;而若强行推进,则可能损害其在中国市场的商业信誉。香港特区政府亦表态,强调交易需符合法律法规,并反对"胁迫手段",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折射出跨国企业在政治博弈中的脆弱性。
几乎与长和交易同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3月24日举行听证会,讨论对进入美国港口的中国船只征收单次最高150万美元"服务费"的提案。该政策不仅针对中国籍船只,还涵盖使用中国制造船舶或未来24个月内有中国造船订单的运营商,旨在打击中国造船业并重振美国航运,然而,这一计划遭到美国国内农业、能源、航运等行业的强烈反对,被批为"损人害己"。
从数据看,中国造船业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61%的新商船由中国建造,98%的集装箱船与中国相关。美国若强行征收费用,将直接推高海运成本。例如,跨太平洋航线每个集装箱运费或增加600至800美元,美国煤炭出口成本可能上升35%,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也将受挫。美国大豆协会警告,低价优势可能因成本增加而丧失,导致出口市场被澳大利亚等国抢占,航运公司更直言,政策"可能摧毁美国航运业",因为替换中国船舶需耗时数年,而日韩产能无法填补缺口。
毫无疑问,长和交易与港口费政策的联动,揭示美国对华遏制的"三位一体"策略:技术封锁、规则重构和基础设施控制。通过收购战略港口,美国试图压缩中国"一带一路"的地缘空间;通过港口费,则意图削弱中国海运优势,然而,这种策略面临双重挑战。
其一,全球化产业链难以切割。中国占全球海运贸易量的90%,且与欧盟、日韩等经济体深度绑定,美国要求盟友加入"对华航运联盟",但德国、法国等国出于经济利益,态度谨慎,即便美国施压,盟友更多可能"象征性敷衍",而非彻底与中国脱钩。
其二,美国内部利益分化严重。港口费政策虽获部分议员支持,但农业、航运等行业的反对声浪高涨,农民担忧出口受阻,航运公司警告成本激增,甚至美国石油协会也指出能源出口将更加困难,这种矛盾反映着美国政策制定中"国家安全"与经济现实的撕裂。
对中国而言,反制措施已逐步清晰。一是强化自主航运能力,减少对境外港口依赖;二是构建"一带一路"港口联盟,通过参股瓜达尔港、吉布提港等关键节点,形成对冲网络;三是利用WTO规则和法律工具,联合受影响国家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中国商务部已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权益。
总的来说,长和交易与港口费争议,本质是全球化背景下规则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扭转经济劣势,却忽视市场规律与产业链现实;中国则需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保持开放之间寻求平衡。这场博弈的结局,不仅影响中美关系,更将重塑全球贸易秩序,当24小时倒计时结束,无论是长和的抉择,还是美国的政策落地,都需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零和思维能否带来真正利益?答案或许早已写在各方利益的交织与碰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