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印巴空战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但是其带来的余波一直延续至今。虽然印度在事后派遣了多个所谓"宣讲团"前往各个国家来粉饰自己在战斗中的失利,但是他们并没有傻到连自己也相信这一结论,在私底下他们正在想方设法地提高战力,希望能够和中国制造的武器相抗衡。而他们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中国"偷师"。
据印度媒体在10月18日的报道称,早在今年5月间,印度在旁遮普邦发现并回收了一颗近乎完整的PL-15E导弹,随后印度军方集中的大量科学家对其进行"逆向研究",希望在其中能够发现一些能够为己所用的"秘密"。
根据消息人士称,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已经于日前向国防部提交了详细的分析报告,该报告称PL-15E导弹不管是在发动机推力、雷达以及抗干扰方面都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他们正在尝试将其中的一些先进功能,比如微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融入他们正在研发的"阿斯特拉-2"号导弹项目中。
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热议,其中不少人认为印度的这一想法是"东施效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并且有不少的专业人士对这一消息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因为一般来说,为了防止国防机密外泄,这种出口的武器一般都是被"阉割"过的外贸版,和国内装备的版本在射程等性能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并没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而且这些武器大都配有"自毁"系统,防止被敌方拿来做文章。
根据媒体报道称,这枚导弹在发射之后未能击中目标,最终落在了印度境内大约100公里的地方。从印度方面公布的画面来看,这枚导弹的外形较为完整,腰部有一处明显的裂痕。印方解释这枚导弹因为"意外情况"没有能够启动自毁系统,才会被拾获。
但是这一言论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导弹的"自毁"并不等同于"自爆",如果像影视剧中那样在丢失目标后"自爆",很有可能误伤到己方的战机。因此PL-15E这种导弹的自毁主要是通过特殊的手段来毁坏芯片、弹头等关键部位。而对比印度发布的图片和PL-15E的真实图片不难发现,印度只是拾获了导弹的后半部分,并没有关键的弹头和引导部分,依靠这样一个"空壳",印度方面能够研究出来什么内容,实在是值得怀疑。
就算如印度所说,他们真的获得了PL-15E的导弹弹体,也未必就能够偷师成功。因为PL-15E之所以能够取得骄人的战绩,除了依靠其自身的强大性能,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也功不可没。在侦察、锁定、引导、打击的作战体系中,导弹自身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根据公开消息显示,印度的"阿斯特拉"Mk2导弹预计将在2027年服役,所以其现在的研发进度应该已经完成大半,在这种情况下,强行为导弹加入新的功能,究竟能否与原系统适配还是一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让其战力不升反降。
而且就算以上两个难题都被印度克服,他们还要面临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制造能力问题,有些技术是需要工业能力来支撑的。比如PL-15E能够将速度维持在5马赫以上,其先进的推进剂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印度方面知晓这些秘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够制造出来相同的材料和产品,想要"偷师"中国,印度还差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