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那场婚礼,大屏幕上的画面,整整二十秒钟!
现场坐着六百多位宾客,亲戚、朋友、同事,大家当时是什么表情?新人花了五万九千块,请来的婚庆公司,结果就是这个。事情发生在2023年3月。
这笔钱,在上海办婚礼,不算顶配,但绝对不廉价。新人期待的是一场体面的仪式,一个记忆。结果记忆是有了,是另一种。
婚庆公司收了钱,签了合同。
他们自己不做,把执行环节外包给一个司仪团队。这在行业里好像挺普遍。
司仪团队又把播放音乐和视频的任务,临时交给了一个DJ。
这个DJ,他主要负责音乐,对视频播放设备不熟。
用的还是DJ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连着网。
婚礼进行中,视频播到一半,一个弹窗跳了出来。
内容不堪入目。
就这么挂在所有人的视线里。
现场没人能立刻反应过来关掉它,司仪懵了,DJ也懵了。
事情的根源,就是这种层层外包。婚庆公司作为总包,拿了合同,就成了甩手掌柜?法院不这么认为。判决书里写得清楚,婚庆公司是"第一责任人"。你找谁来干活,是你的事,但活干砸了,责任你得担。不能因为你把任务分下去了,你的责任就没了。
新人把婚庆公司和司仪公司一起告了。
新人要求的精神损害赔偿是五万元。
法院最后的判决是,两家公司,一共赔偿一万二。
需要书面道歉。
一万二。。。
这个数字和新人最初的诉求,差距有点大。
新娘在法庭上说,婚礼后,很多宾客看她的眼神都怪怪的,甚至有人以为屏幕上的人是她。这种心理上的伤害,这种当众的难堪,怎么用钱算?她说,这种阴影,给她十万块钱也消除不掉。蜜月旅行的钱可以赔,亲友圈子里的名誉损失呢?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婚庆公司的态度。
一开始,他们不服判决,提起了上诉。
他们的理由之一,居然是"网络弹窗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服务瑕疵"。
这话在法庭上说出来,什么效果可想而知。
自己的设备中了毒,弹出了东西,这不算事故?
这个上诉,把事情又拖了两年。两年后,他们才撤诉,接受原判。
道歉信,也是在法院的强制下才给的。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一个根本原因,是设备管理上的漏洞。
用私人电脑操作,不检查是否安全,不设置断网播放。
这些都是基本操作。
但凡现场有一个懂技术的督导员,情况可能就不一样。
至少弹窗出来,能在一秒内切掉,而不是尴尬的二十秒。
再看合同。
新人在签合同的时候,哪里会想到这些细节。
婚庆公司提供的都是格式合同,里面写的都是服务项目,价格。
很少会有人去逐条抠,说"你必须保证播放视频的电脑是断网的","你必须安排一个技术人员在场随时待命"。
也不会写明,如果出现这种播放事故,具体要怎么赔偿,是按照服务费总额的某个比例,还是一个固定的金额。
这次的判例,算是给这个行业提了个醒。
外包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外包后的失控。
婚庆公司收了钱,却没有履行监管责任。
司仪团队接了活,却没有配置专业的人员。
一个环节出错,多米诺骨牌一样,最后在新人最重要的那天,全部倒塌。
这件事在网上也引起了议论。
有人说,这赔偿太少了,不足以让这种公司感到痛。
也有人说,以后签婚庆合同,要把所有能想到的意外情况都写进去,丑话说在前面。
比如明确规定,播放设备必须是专用、断网、无病毒的电脑。
再必须有应急预案,一旦屏幕出现问题,谁负责、几秒内解决。
还有赔偿条款,不能是模糊的"协商解决",要写明白具体的计算方式。
婚礼现场,本该是祝福和掌声。
结果,六百多人共同见证了一场直播事故。
新人的父母,脸往哪搁?
新人自己,又怎么去面对未来的回忆?
这个案子判完了,钱也赔了,道歉信也收到了。
但事情留下的影响。。。可能远远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