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道义 编辑/张广凯)

2025年,香港资本市场迎来复苏的新格局,大量新股涌现之余,不少A股大佬也正排队卷向港股。如今,年内的第6家"A+H"上市公司,距离诞生似乎只差临门一脚。

据港交所5月23日披露,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味业、股票代码:603288.SH)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中金公司、高盛、摩根士丹利为联席保荐人。

回顾此次IPO进程,海天味业曾于今年1月13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发行上市申请,并于同日在港交所网站刊登了申请资料。4月28日,中国证监会出具了《关于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国合函[2025]748号),对海天味业发行上市备案信息予以确认。

随后在5月15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举行了上市聆讯,审议通过了海天味业发行上市申请,赴港上市取得关键性进展。

此前不久,据"独角兽早知道"独家消息,海天味业已完成香港上市管理层第二轮NDR(非交易路演),预期交易规模约为10亿至20亿美元(视市场反馈和条件而定)。

公开资料显示,海天味业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5年成立的"佛山古酱园",由25家古酱园合并重组而成。招股书显示,海天味业致力于提供优质产品以服务家常烹饪及用餐体验的调味需求,公司主要品类包括酱油、蚝油、调味酱、特色调味品及其他。

2014年2月11日,其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并取得迅速发展,一度成为总市值超过7000亿元的"酱油茅"。

但2022年的添加剂和"双标门"事件,是海天味业的业绩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品牌信任危机的严重影响下,其在2023年遭遇近十年来营收的首度下滑。2023年6月,双标门风波未息的海天味业,再次因为蚝油被推上风口浪尖,这导致其直接陷入上市以来首次营收与净利润双降的困境,从此元气大伤。

不过,2024年业绩的良性逆转,或许是海天味业此次通过港交所聆讯的关键。财报显示,去年其实现总营收269.01亿元,同比增长了9.53%;实现扣非净利润60.69亿元,同比增长了12.51%;整体毛利率也正稳步提升,从2023年的33.9%上升至2024年的36.2%,并超过了2022年的34.9%。

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一季度,海天味业实现营收83.15亿元,同比增长8.08%;实现扣非净利润21.47 亿元,同比增长了15.42%,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截至5月26日收市,海天味业总市值2490亿元人民币,股价报收44.78元。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海天味业仍是中国调味品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导者。按2024年的收入计,公司在国内市场排行首位。2024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规模达人民币4,981亿元,海天味业市场份额4.8%,是最大竞争对手的两倍以上;按2024年收入计位居全球第五,其市场份额1.1%。按销量计,其已连续28年蝉联中国最大调味品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海天味业此次赴港IPO,正值内地龙头纷纷赴港二次上市的火热期。自去年香港联交所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尤其针对合资格A股公司提供"快速审批"通道后,A股公司正在扎堆涌向H股。

根据WIND数据,截至5月27日,今年以来已有5家A股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创近年新高,分别是:赤峰黄金、钧达股份、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吉宏股份。这些公司也基本都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例如5月20日、23日,宁德时代、恒瑞医药先后登陆港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大涨。此外,还有包括牧原股份、赛力斯、三一重工等千亿级巨头在内的数十家公司排队待发。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表示,近期一些A股上市公司选择赴港二次上市,主要是企业通过二次上市能够获得宝贵的资本支持,不仅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未来发展空间,还能助力企业"出海",扩大其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而此次央行和外汇局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从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了便利,将进一步推动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热潮。企业在资金调回、使用和管理上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规划上市后的资金安排,提高上市的积极性。

此次港股IPO,海天味业也在招股书表示,募资金额拟用于产品开发以及前沿技术的研发和工艺升级;用于产能扩张、采纳新技术及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用于通过建立公司的全球品牌形象、拓展销售渠道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以提升公司的全球影响力;用于增强公司的销售网络及提升其渗透能力;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港股IPO市场复苏,中国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超级联系人'的作用凸显。"兴业证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指出,2024年中国香港股市全年IPO募资总额同比增速为2021年以来首次正增长。内地和香港的一系列政策红利提升了港股IPO效率,赴港上市企业数量显著增加。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快速上市可以帮助企业锁定融资窗口,这一优势对于科技行业以及新消费公司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