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8天的中国-埃及"文明之鹰2025"空军联合训练已经闭幕,这次联训应该说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央视军事报道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空军首次出动体系力量赴非洲开展联合训练。
央视军事的报道着重强调"体系力量"
"体系力量",应该说是央视军事在报道中埃联合演训中,最重要的4个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一下这次远赴埃及的空军机型,丰富程度远超此前任何一次出境活动。
很多人可能关注到了这一次演训,但印象中可能只有歼-10C和运-20这两个机型,这也是解放军空军走出国门,参加联合演习或者军事比赛最常见的两个机型。
歼-10负责参加各类空中战术科目,而运-20则负责编队导航,空运相应物资、车辆和人员。
在这一次的中埃联合演训中,空军还出动了另外几个机型,比如空警500早期空中预警指挥飞机、运油-20A空中加油机,还有第一次飞出国门的直-20KS搜救直升机。
这些机型在中埃联训中,参与了制空作战、防空压制、战场搜救、混合编组、空中加油等训练科目。
中埃联合编队飞跃金字塔
其中运油-20A空中加油机,还和埃及空军的米格-29M2战斗机进行了空中加油训练,这也是运油-20A第一次为外军的战斗机空中加油。
中埃空军的训练水平不一样、指挥模式有差异、语言不通、米格-29又是陌生机型。
作为一种服役仅仅只有几年的大型空中加油机,运油-20A这次飞出国门为外军的战斗机空中加油,克服了不少困难。
中埃双方能够顺利完成空中加油科目,一方面体现出双方军队在战术层面上的磨合到位,另一方面也考验了运油-20A的机组面对陌生任务环境的适应能力。
运油-20A为米格-29M2进行空中加油
我觉得更有意思的,可能是在央视军事镜头中,一闪而过的直-20 KS搜救直升机。它独特的银灰色涂装,非常好辨认。
当直-20 KS降落在埃及某处空军基地时,镜头中能够看到埃及空军的加固机堡,以及停放在停机坪上的米格-29M2战斗机。
如果不说这是中国空军的直升机,很多人可能恍惚间以为这是某种涂装比较特别的美制"黑鹰"直升机。
降落在埃及某空军基地的直-20KS直升机
直-20 KS为什么值得说到呢?这种搜救直升机有个非常特别的设计,尾梁末端有一处折叠机构。也就是说,直-20 KS可以在运输阶段进行折叠,从而缩小外轮廓。
这个描述可能听上去会比较陌生,直升机带折叠设计不难 理解,毕竟很多舰载直升机都有这功能,那为什么直升机还要运输?
这里说的运输,实际上是直升机的灵活部署,甚至是远程投送中需要用到的一种战术。直-20KS就可以利用运-20进行运输和部署。为了把直-20塞进运-20的货仓,尾梁进行折叠就很必要了。
这种设计在此前的所有空军直升机上都没有看到过,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此前空军装备的直升机,直-9体型比较小,长度也没有达到需要折叠的程度;和海军通用设计的直-8KS虽然原本就能折叠尾梁,但由于体型又过大,高度上就不满足空运条件;至于从俄罗斯引进的米-17系列搜救直升机,也存在体型过大的问题,这些俄制直升机如果要进行折叠改进,工作量也太大了,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运-20系列运输机形成规模前,空军也不具备随时投送搜救直升机的条件,自然也就不用考虑怎么把直升机塞进运输机的货舱。
直-20KS事实上是空军第一种可利用运输机远程投送、灵活部署的搜救直升机。这也体现了空军对战场搜救的重视。
直-8K其实也能折叠尾梁,但它依然无法塞进运输机
当下的中国空军强调攻防兼备,无论是歼-10、歼-11、歼16,亦或是歼-20战斗机,它们并非固定部署在某一处基地。
根据作战、训练、演习的要求,这些战斗机随时可能被调防到任何一处基地,甚至可能要走出国门执行任务。
如果有战机在这些任务中发生意外或者是战损,如何搜救飞行员就成了一个难题。所以执行搜救任务的直升机,也必须有随时跟随作战编队机动的能力。
直-20 KS就满足了这种需求,尾梁折叠之后,可以轻松塞进运-20的货仓,然后跟随编队部署到相应的基地。
这一次空军的联合编队前往埃及训练,也带上了直-20 KS,服役几年以来,第一次飞往如此远,又如此陌生的地域执行搜救任务,这对直-20 KS和机组来说,应该也是一个新挑战。
央视军事报道中强调的"体系力量"这四个字,就体现在运油-20A埃及空军的米格29空中加油,体现在运-20远程投送直-20 KS等细节上。
埃及是目前中国空军体系力量涉足最远的一个国家,但我坚信中国空军走出国门的脚步不会止步于北非。未来像撒哈拉以南非洲、南太平洋、南美洲,都有可能出现中国空军的身影。
不过希望到时候咱们走出国门的军机型号,不再局限于歼-10C、运-20等"老面孔"。歼-20、歼-35A乃至更先进的机型何时出国,才是最值得期待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