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的数据出来了,这个数据越火爆,它透露的真相就越残忍。
我们的消费结构,正在从中间层开始坍缩。
不是老百姓不想消费,而是想消费的和有钱消费的,就不是一批人,而本来应该能补上来的人,也在这几年面临着双重挤压。
今年的五一大家应该已经感受到了,从山川到海岸,从高铁到飞机,从水运到公路,哪哪都是人,拥挤程度堪比超市给大妈发鸡蛋,特别是一些热门景区,人多到直接崩溃。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测算,五一假期全国出游人数高达3亿多人次,出游总消费1802亿元,北京、安徽、湖北、四川等地旅游和消费数据都创新高。
形势乍一看都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怎么大家突然都这么有钱了。
但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这次总共出行3.14亿人,但总共花了1802亿元,相当于每人次每天只消费114块钱,这消费数字不仅低于2019年五一时的的151块钱,还低于2023年端午节以来的五次主要假期平均消费水平。
大部分人五一是出去玩了浪了,但基本是穷玩穷浪,这种程度的玩,都不能说是消费,只能算是满足下基本的旅行需求。
但问题是,我们真没钱花吗?
根据数据,今年3月份,我们老百姓的存款总数已经突破了160万亿元,平均下来每个中国人都有十万元存款,一家三口就有三十万,钱够花。
这数字都已经超过了我们国家去年的GDP了。
可问题也就在于,平均下来每个人都有钱,不代表你真的有钱。有人五一出行住的是豪华酒店,专车接送,去马尔代夫度假。但是有的人,就只能住快捷酒店,民宿徒步,而从人均消费数据来看,我们这样的人怕是占了大多数,也就是消费的高低分化。
为什么会这样?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基尼系数,它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到底有多大,比如一个国家系数是0,那意味这里几乎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而如果系数是1,则意味这里,所有人财富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
现实世界里,大部分国的家基尼系数都在0.2-0.6之间来回晃荡。
比如美国系数是0.494,那这就属于贫富差距过高,前10%美国人掌握了全国70%以上财富,而剩下30%,由90%的人分享。
我们中国的基尼系数,这些年没怎么公布,所以目前不太清楚,不过从各个机构的表态来看,是逐年下降的。
但我们有一点好的是,我们的中等收入群体大约有4亿人。
一个国家有4亿人收入水平中等已经不少了,那我们国家按理说中高端消费市场应该很牛才对。
可实际上西南财经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那些一二线城市高收入的人,也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或者说理论上的消费主力军,他们的消费欲望反而不如在三四五六线小城市生活的人。
这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在过去10年中,一二线城市高收入人群实际上也是房价高涨阶段的最大接盘侠。
他们在高位买下了房子背上了房贷,又承受了这两年房价下跌的疼痛,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
结果就是原本应该承担起消费中段的他们,硬生生的被摁下了暂停键,消费欲望还没有退休老头老太太们和00后们高。
也就是一个完整的消费金字塔结构,中间部分被抽得七零八落。
这就导致了当下中国消费的分化,塔尖的人依旧选择更高端的服务、产品,而腰部及以下的人群则更加青睐于穷游这类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毕竟,谁不喜欢消费?可首先得满足生存。
这一次,你看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