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刚停火后,以色列驻华大使上门"求合作",中方一番话语重心长
据外交部网站报道称,外交部部长助理近日会见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贝以理。部长助理欢迎贝以理来华履新,表示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传统友好。中方愿同以方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中方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发展,始终认为武力无法带来持久和平,对话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希望有关各方能从本国和地区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切实执行停火,推动地区局势降温。贝以理表示,对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表赞赏。以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期待同中方深化各领域互利合作。
回溯历史,中以关系充满戏剧性。1950年以色列顶着美国压力成为中东首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上海虹口区曾庇护数万犹太难民的故事被反复提及。1992年建交后,以色列滴灌技术让新疆棉田增产230%,中国企业承建的特拉维夫轻轨成为地中海东岸的"中国名片"。但蜜月期屡遭地缘政治冲击:2000年,以色列在美国施压下单方面撕毁价值10亿美元的"费尔康预警机"合同;2023年巴以冲突后,以方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排除出5G建设,对华芯片设备出口骤降68%。
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贝以理(资料图)
其实早在5月末,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贝以理便已经抵达中国,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阶段,5天后,贝以理向中方递交国书副本,正式投入到赴华履新的工作中。然而,如今时隔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中方才接见了这位大使。即便贝以理内心有怨气,也得自己承受,毕竟,若是6月中旬,以色列不扩大中东战火,说不定早就见到中方了。对于以伊冲突,中方内心是极度不满的。红海、也门边境、加沙地区等等,发生在中东地区的大大小小的冲突,随处可见以军的身影,以军已经将中东地区推向了全面战争的边缘。
中方代表那句"对话谈判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这既是对以色列军事冒险的委婉批评,也是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善意提醒。就像一位智者对迷途旅人的规劝:想做生意可以,但得先把家门口的战火熄灭。贝以理的谦逊回应意味深长。这位新大使对中国成就的"深表赞赏",对发展对华关系的"高度重视",无不透露出以色列在经济困境下的现实考量。毕竟,再强大的军事机器也需要经济支撑,而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是以色列最渴望的合作伙伴。
以色列新任驻华大使贝以理(资料图)
从2013到2022年,双边贸易额翻了一倍多;2024年经贸总额达227亿美元,合作集中在农业滴灌、医疗器械、芯片研发等高附加值领域。对以色列而言,中国不只是"大买家",能投资、能落地、能把技术变成产品的"实用型伙伴"。比如海法港,在中国企业改造下,集装箱周转时间从58小时压缩至22小时;常州的中以创新园,吸引194家以色列企业入驻,技术转化效率惊人。这些项目让以色列尝到甜头,也让它在新一轮经济危机中更渴望中国的援手。所以贝以理履新后第一件事,就是上门谈合作。
面对以方的"热情",中国当然明白其中含义。但中方的回应却很有意思:没有像往常一样提及中以之间的情谊,立刻承诺推动合作,也没有在经贸方面"顺水推舟",而是把重点转移到了中东局势。中方代表明确表示,中方高度关注中东局势,并着重强调"武力没办法带来和平,只有谈判和对话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短短一句话看似普通,实则耐人寻味。一方面,这是中国一贯的立场,强调和平、反对动武,是对中东和平秩序的关切;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以色列当前政策的一种"温和提醒"。
内塔尼亚胡(资料图)
根据第三方统计,以色列在全球南方国家的民意支持度已跌破23%,仅与四个阿拉伯国家维持外交关系。以色列对华技术输出的迫切需求与其对美国《战略技术保护法案》的履约义务形成矛盾,该法案明文限制60项核心技术的国际转移。与此同时,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原则上的坚定态度,与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的既有政策形成直接碰撞。北京近期已促成沙特、伊朗等17个国家加入区域和解机制,这既展现了中国式解决方案的生命力,也客观压缩了以色列传统的战略回旋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