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在联合国吵了起来,美方明确要求不许中国做一件事,对此中方当场反将一军。那么,这次中美究竟因何事"争吵"?中方的回应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7月25日,围绕乌克兰问题,中美在联合国吵了起来。美方突然给中国扣上一顶"支持俄罗斯战争"的帽子,理由是中国的军民两用物资流入俄罗斯,被用于制造无人机、导弹和军车,美方不仅口气强硬,还点名要求中国停止对俄罗斯的这些物资出口。

美国代理驻联合国大使谢伊在会上说,她认为中国提供的军民两用物资帮助了俄罗斯维持战争,使得俄军能够继续在乌克兰展开无人机与导弹攻击。她特别指出,这些物资包括被伪装成"工业冷却装置"的发动机,通过第三方公司输往俄罗斯。至于其指责中国的证据,则是"几乎每天都能在乌克兰战场缴获的武器里看到中国产零件"。

这种说法中方自然不会买账,耿爽回应说,中国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特别是无人机出口,从未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过致命武器。中国不是当事方,美方却把"甩锅"玩成了日常操作。值得注意的是,耿爽还进一步提出,美国过去一周三次在安理会发难中国,从南海问题到涉疆议题,再到现在的乌克兰问题,这根本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政治操弄,服务美国自己的利益。随后耿爽反将一军表示,美方要停止甩锅推责和制造对立,应多为劝和促谈做实事。

分析来看,美国所谓的"关切",背后隐藏着明显战略焦虑。如今的局势是,一方面,乌克兰战场局势不利,泽连斯基政府外部求援受阻,内部抗议不断;另一方面,俄罗斯无人机产能快速增长,已经具备发动大规模攻击的能力。美国不愿直接出兵,又不想看到乌克兰战败,只能通过打"外部压力牌"来寻求战场上的转机。而中国,被美方看作是能影响战局的关键变量,自然就成了甩锅的靶子。

但中国自然不会接受这种无端指责,中方立场素来是劝和促谈,支持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冲突。近日,俄罗斯和乌克兰在土耳其举行了第三轮直接谈判,虽然时间不长,但在换俘等人道主义事务上取得共识。这些积极迹象本应该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和谈的契机,而不是美方拿来施压中国的借口。

更何况,美方所谓的"证据"也根本证明不了什么,所谓"中国产零件"出现在战场,是西方将商业产品定义为军用的结果。军民两用产品本就有重合领域,想要完全杜绝任何转移路径是不现实的。再说了,如果真有问题,也该通过透明的调查渠道来解决,而不是在国际会议上空口指责。

所以耿爽这次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这一系列行为,已经背离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职责,成了打压他国、转移焦点的工具。美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在关键议题上一味甩锅,毫无建设性,反倒应该感到羞愧和耻辱。

再把视野拉回战场,俄乌战争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无人机正成为主力。根据乌方数据,俄罗斯每天发射数百架"天竺葵"无人机,对基础设施和城市进行打击。而俄方最新公开的无人机工厂,每天产能已达170架,目标是未来提高到500架。

而乌克兰方面虽有打造"无人机国家"的计划,声称2030年要年产1800万架,但现实是:缺钱、缺产能、缺支持。泽连斯基本人也承认,乌军前线所用武器只有40%是乌克兰自己制造的。乌克兰防长称,未来两年国防预算至少需要1200亿美元,得靠西方援助解决。然而,美国的援助已经显露疲态,军援拨款一次比一次难批,国内经济因素也让特朗普政府投鼠忌器。人工智能模型甚至得出结论: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乌克兰将被击败。

这也从侧面解释了美国为什么急了,为什么一连三次在联合国对中国发难。他们看到了战局失控的苗头,却找不到有效扭转的方法,于是将责任转移到中国头上。但这种做法既没有道义,又无法真正改变战场局势。中方的立场则始终一致,即推动停火止战。正如耿爽最后指出的,国际社会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分裂;需要的是劝和促谈,而不是甩锅推责。中方鼓励各方继续推动政治解决,反对任何破坏和平努力的行为。

总之,这场"联合国吵架",表面上是中美围绕军民两用产品展开交锋,实则反映出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战略焦虑加剧。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美国试图通过攻击中国转移视线;而中国则以稳健立场和事实回应,不仅没有被动应对,反而当场反将一军,把话题拉回和平与政治解决的方向。

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乌克兰局势中,不管战场如何变化,中方劝和促谈的立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而美方若一味搞政治操弄,恐怕只会让自己在国际社会越来越孤立。中美在联合国的这场唇枪舌剑,才刚刚开始,背后的大国博弈与责任担当,将越来越成为世界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