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19秒,农历闰六月十四的晚立秋。立秋身为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三个节点,标志着夏秋交替的开始,民间传统中有许多养生习俗和禁忌,尤其注重顺应时节调整生活细节。以下是关于"1不洗、2不吃、3要吃"的详细解释和建议,帮助您健康过渡到秋季:

1不洗:不洗冷水澡。

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自然界阳气渐收。此时用冷水洗澡易导致寒湿入侵,引发感冒、关节疼痛或脾胃不适。尤其是体弱、阳虚人群,建议用温水洗澡,避免骤然受凉。

2不吃: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和不吃生冷冰凉的饮品。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这个时候很多人喜欢吃火锅、麻辣烫,觉得出汗排湿气,但殊不知,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加重体内燥热,反而引发"上火"症状,如口腔溃疡、便秘、痔疮等。

不吃生冷冰凉的饮品。

尽管天气还热,但体内阳气已开始由盛转衰,肠胃功能也随之减弱。冰淇淋、冷饮等生冷食物会让脾胃"冻住",引发腹痛、腹泻等问题。

2025年《中华实用内科杂志》统计数据显示,立秋后冷饮摄入量与胃肠道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尤其是青少年与女性群体更易中招。

3要吃:吃梨、吃山药和吃藕。

第一个被点名的食物是"梨"。不是因为梨甜,而是因为它润肺清燥、生津止渴。尤其是蒸梨加一点川贝,几乎是每个北方老人家里的应季"药膳"。《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梨"可治风热咳嗽、润肺止渴"。

但别以为所有人都适合吃生梨。脾胃虚寒的人吃多了容易腹泻。正确的方法是将梨蒸熟或煮水喝,既保留润燥功效,又不刺激肠胃。食物的处理方式,有时比食物本身更关键。

第二样是"山药"。山药其实是秋季最被低估的"长寿食材"。现代研究表明,山药富含黏蛋白和多糖类物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肠道菌群。尤其适合立秋后容易疲倦、食欲差的人群。

山药的吃法也很讲究。很多人直接炒着吃,忽略了它的药理作用。其实用山药煮粥,配点红枣、莲子,润燥又健脾,比任何保健品都温和有效。尤其对于老年人脾虚食少、大便不畅的情况,有很好的食疗作用。

第三样是"藕"。别小看这根"地里长出来的莲花骨头",它在立秋的养生榜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藕性寒,但煮熟后性平,是秋季祛湿、补血养胃的好帮手。

《黄帝内经》说"秋气通于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天肠道功能减弱的人吃点煮藕、藕粉羹,可以润肠通便,远离"秋季便秘"。尤其上了年纪的人,早晨一碗温热藕粉糊糊,比咖啡更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