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前人牛才能创新,这逻辑不对。真正成功的逻辑是因为我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所以我能创新。"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前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对观察者网说。
2月17日,观察者网举办的科创类谈话节目《心智对话》在上海举行,本期对话以"从人口红利到技术红利--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短板与问题"为主题展开。
郭朝晖在节目中说,技术成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原理,第二技术可行,第三经济可行。很多人以为是有了技术原理之后,一切就懂了,只要把技术原理说清楚,一切都清楚了。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赚钱的技术才是好技术,但其实一项本身很好的技术,它不一定是赚钱的。
所谓的技术可行,就是在各种场景下都能做到安全、稳定和可靠。郭朝晖表示,他之所以对DeepSeek有极高的评价,正是因为觉得DeepSeek靠谱了,靠谱之后才会带来真正大的变化。
对于经济可行性,也就是要把技术用到关键的地方,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上海优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前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 观察者网
"所以智能制造到底能不能用得好,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场景,让它能够创造价值。"郭朝晖说,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很多问题在于找不到合适的场景,这里面经常会有一些很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很多技术在高端制造业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在低端制造业就不行,是不划算的。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合适的场景?
"转型升级。"他补充道,有的时候可能要升到高质量这方面,有的地方可能升到个性化这方面,有的地方则要加强服务这些方面。当你进入这些领域了之后,很有可能发现人的脑子不够用了,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了,这个时候数字化就能雪中送炭。
谈到创新时,郭朝晖说,大家应摒弃"我比前人牛,我才能创新"的逻辑。"真正成功的逻辑是因为我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所以我能创新。"
郭朝晖提到了一则旧事。有次宝钢从日本引进了一个东西,但用得并不好,直到后来他去了之后情况才得以改善,但这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计算机的能力变强了,他有了以前不具备的条件,抓住机会后只用了简单的技术原理实现创新。
"真正明白的人往往是用最简单的原理去做,因为原理简单了之后,你才能够把复杂的东西做得不出错。我觉得这一方面的认识,我们的许多企业是不具备的。"他说。
郭朝晖还认为,中国的技术人员对商业的研究存在不足。因为搞数字化的时候,从技术原理到技术实现是要串起来的,但我们极其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不能靠引进继续保持发展,不能靠劳动力便宜保持发展时所遇到的困难,"他说,"但好在我们中国有这么多的优秀的人才,所以总会出现一些DeepSeek这样真正让我们很震惊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