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当地时间2月6日,美国国会下属的"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针对"中国制造2025"计划举行了一场听证会,通过专家证词评估该十年计划的成果,处心积虑地为进一步向中国征收进口关税、实时其他贸易和投资限制措施炮制所谓"合理依据"。

据港媒《南华早报》7日报道,在这场名为《中国制造2025--谁赢了?》的听证会上,美国航空动力咨询公司的总经理理查德·阿布拉菲亚(Richard Aboulafia)在作证时呼吁,美国应抵制保护主义立场,转而在航空制造领域保持国际合作,继续将中国纳入其航空业供应链中的一环。

但他很快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意图--阿布拉菲亚警告称,中国在开发商用飞机喷气发动机方面面临挑战,如果将中国拒之于外,会加速迫使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美国限制中国的做法会适得其反。

阿布拉菲亚向委员会"献计"道,与中国航空业保持融合,保持对中国发展能力的控制,美国才能继续"优势在我"。

"在他们的喷气发动机产业启动、运转起来之前,美国可以控制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他毫不掩饰要对中国"卡脖子"的险恶用心,"但如果我们完全切断与他们的联系,他们将别无选择,只能制造自己的产品,这最终会削弱我们的影响力。"

理查德·阿布拉菲亚。USCC官网视频截图

根据USCC官网发布的证词文件,听证会上,阿布拉菲亚一开始先对中国近十年来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表示了极大肯定。

阿布拉菲亚表示,自二战以来,在美国波音、欧洲空客之外,除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曾踏进了"半只脚",还没有任何国家或企业成功进入过准入门槛极高的民用喷气式运输机制造领域。

"因此,中国和中国商飞公司(COMAC)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否认的:它们已经成功地进入了这一非常独特的行业。"紧接着,他提到中国国产C919大飞机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地位,"如今,大型喷气客机'俱乐部'由空客、波音和中国商飞三足鼎立。'中国制造2025'计划在航空装备方面的目标--'加快大型飞机研制',已经实现了。"

不过,虽然中国在发展商用飞机产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重大障碍。阿布拉菲亚指出,在重量和燃油效率方面,中国喷气式飞机仍然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机型,并且依赖于外国航空设备供应商提供的进口部件。除非中国能达到西方标准,否则很难真正参与竞争。

阿布拉菲亚认为,中国要在航空设备领域实现完全独立自主,依旧任重道远,尤其在发动机研发方面。拥有国产发动机、设备和系统对中国成为自主航空大国至关重要。

近十年每年交付给中国的客机数量,深蓝色代表波音,浅蓝色代表空客。截图自证词报告

他提到,目前拥有喷气发动机制造能力的只有三家西方制造商:美国的通用电气和普惠公司,以及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但这三家公司都拒绝向中国转让任何有意义的发动机设计和生产技术。因此,为了实现航空自给自足的预期目标,中国正在研制其首款商用喷气发动机。

"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的喷气式客机一样,中国对商用发动机的首次尝试很容易因西方的技术封锁而停滞不前。"阿布拉菲亚提醒道,"但中国航空产业政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一直都非常有耐心。"

阿布拉菲亚说到,曾有不少消息称,中国计划在2035年左右推出一款配有纯国产系统和国产发动机的新款大型喷气客机。以他所见,中国凭借惊人的耐心和投入,这个目标未尝没有可能实现。

鉴于此,他向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立法建议就是,不应阻止美国供应商与中国在商用客机方面展开合作。这样做不仅会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还会使中国倾向于欧洲供应商。

对美国而言,更糟糕的是,中国会加速建立国内的供应商生态系统,实现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产业链"目标。

在阿布拉菲亚看来,最好的做法是保持中美航空产业关系,维持美国对中国航空产业的影响力。美国应鼓励其供应商公司与中国商飞合作,但也应作好在"必要情况"下随时介入的准备,比如断供发动机。

"美国可以采取的行动其实很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保持西方和盟国航空航天工业生态系统的(对华)开放。"他的话语里充斥着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如果中国希望成为这一全球产业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欢迎他们,而且他们也很可能让产业发展繁荣。但如果他们去复制前苏联的经验,那可不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

此外,阿布拉菲亚还建议委员会应密切关注,中国在喷气客机上使用本地设计和制造的部件、系统和技术的情况,以及其取代西方部件的进展。

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的增产效率也被他列入重点关注清单。阿布拉菲亚危言耸听称,尽管目前C919的交付量在全球喷气客机市场中还不值一提,但假以时日,当C919的年产量达到数十架,甚至可能超过100架时,中国会像过去控制其他领域那样"吞并半数以上的市场"。

"那个时候,开放市场将不复存在。"他煞有其事道。

据《南华早报》报道,除了阿布拉菲亚,这场听证会的其他专家还探讨了中国在生物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进步。

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教授德鲁·恩迪(Drew Endy)表示,从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到生物制造能力,中国已经在关键领域超越美国,美国正在失去争夺技术领先地位的宝贵时间。

他警告称,如果不对基础研究和创新进行紧急投资,美国可能会将生物技术领域的长期领导地位拱手让给中国。

"我们只有不到1000天的时间来改变现状。即使是接下来的100天也很重要,明天也很重要,"恩迪敦促决策者们不要停留在讨论上,而要采取果断行动。

显而易见,这场听证会无非又是蓄意遏华的卑鄙伎俩。回顾过去十年,美国政府极力打压"中国制造2025",屡屡动用关税和贸易大棒极力阻止。但事实早已证明,美方围追堵截,始终无法阻挡中国升级制造业的决心和步伐。

《南华早报》去年曾通过官方及其他权威资料数据梳理得出,过去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已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10个关键领域的超86%的目标,足以"证明美国关税和制裁无效"。

去年10月,美媒彭博社公布的一份长期调查也指出,尽管美国对中国恶意实施了长达多年的关税政策、出口管制和金融制裁。但中国实际上仍按照"中国制造2025"计划稳步前进,在美国及其盟友的技术围堵中成功突围,"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努力正在失败"。

报告显示,对13项关键技术的追踪结果表明,"中国制造2025"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中国已经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以及电动汽车和锂电池等5项关键技术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并正在另外7项技术领域迅速追赶领导者。

2024年,中国在13项关键技术领域中占据其中5项的全球领导地位。彭博社制图

"美国以外的世界正越来越多地驾驶中国电动汽车,使用中国智能手机浏览网页,依靠中国光伏电池板为家庭供电……"彭博社强调,这个结果同时意味着,美国遏华政策正使其自身在国际上趋于孤立,还重创美国企业和消费者。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所长亚当·波森直言,"中国的技术崛起不会被美国阻拦,甚至可能都不会因此放慢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