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台风"桦加沙"引发的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灾害已过去三天,台湾花莲光复乡的废墟之上,阳光刺破云层却难掩空气中的焦灼。在阿托莫部落,72岁的林阿公攥着生锈的镰刀,在齐腰深的垃圾与淤泥中艰难开路--这条回家的路,如今成了一座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山"。

23日午后的灾难来得猝不及防。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的洪水如海啸般扑向部落,短短五分钟便将房屋吞噬。三天过去,这里依旧水电全无,道路被数百吨垃圾封堵,那是洪水冲毁光复乡垃圾掩埋场后留下的"馈赠":腐烂的食物、破损的家电、混杂着淤泥的塑料袋堆积成山,不仅挡住了居民回家的路,更在晴日里加速霉变,滋生出令人作呕的气味[__LINK_ICON]。"每走一步都要扒开垃圾,脚底下全是碎玻璃,"林阿公的孙子举着手机照亮前路,屏幕里的家园早已面目全非,"三天了,没见到救援人员,只能自己找家人、清废墟。"

与阿托莫部落一样陷入困境的还有太巴塱部落北富村。杨姓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的照片里,农田、马路、家门口全被垃圾覆盖,俨然一座大型垃圾场。十户返家自救的居民面对这片狼藉束手无策,村长黄进正反复向外界求助:"至少给配台推土机吧,靠手根本清不完"。更令人揪心的是物资短缺的困境,光复乡超市被泥水冲毁后,不少民众饿了一天,只能冒险进入受损卖场寻找食物,连锁卖场虽呼吁维持秩序,却未能及时配送物资至灾区。

灾害发生第三天,台当局通报的伤亡数字仍在更新:15人遇难、31人失联,5835户家庭仍处于黑暗中,3768户停水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尽管桃园市派出的4辆抓斗车已抵达现场清运垃圾,部分区域的搜救也在进行,但在重灾区居民眼中,这样的救援来得太迟太慢。"电视里说有直升机救人,可我们这里连医疗队都没见到,"部落里的独居老人陈奶奶握着降压药空瓶叹气,她的常备药已断供三天,只能靠邻居分享的药片维持血压。

救援的迟缓背后,是灾后的责任推诿。台当局一边将失联人数从129人仓促修正为31人,称此前为重复统计,一边却与花莲县陷入"撤离是否到位"的争执,甚至有"绿委"要求提供"杀伤力"消息攻击地方政府,将救灾现场变成政治角力场[__LINK_ICON]。国民党主席候选人郝龙斌的质问戳中了民众痛点:"为何不用动员罢免的力气来救灾?改'溃堤'为'溢流',就能掩盖灾情吗?"[__LINK_ICON]

夕阳西下时,北富村的居民点燃了简易火把,在垃圾山旁搭建起临时帐篷。远处,抓斗车的轰鸣声隐约传来,但在这片被洪水与垃圾侵袭的土地上,更多人仍在等待--等待通路的那一刻,等待物资送达的那一刻,等待被看见、被援助的那一刻。而此刻,他们能做的,唯有互相搀扶着爬过垃圾山,在废墟中寻找家园的余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