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大贪官,被抄家时却家无余银,皇帝:拿锤子把墙给朕凿开

《--【·前言·】--》

京城风起,一夜之间权臣覆灭。朝中重臣,手握财政、银库、内务要权,风光多年;乾隆驾崩不到十日,新帝挥剑清算。

抄家令下,御前重臣直奔府邸,搜出金银成山,密室暗藏珠宝器皿。宫中传言:赃物未尽,皇帝震怒,下令--把墙给朕凿开!

权臣崛起

和珅出生于乾隆十五年,满洲正红旗人,原名善保,字致斋。其家庭并非腰缠万贯之族,少年时期家境清贫。父亲常保曾为武将,任福建副都统,去世较早;少年和珅随母及继母在京城中艰苦生活。年少时负债度日,其性格中早年就有苦志与野心交织的一面。

早年,和珅入选翰林院、参与宫廷事务,逐渐在宫内积累文武手腕。乾隆三十四年,他承袭轻车都尉的爵位开始进入仕途正轨,之后被调为侍卫、兼副都统,逐渐进入内廷运作系统。

后来他被授予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后又兼管内务府大臣职务。随着职权扩展,他逐步掌控财政、税务、内务、库银等机要系统。

在乾隆统治后期,朝政愈发仰赖和珅。他经手宫廷造办、库银调拨、赈灾拨款、典当事务等事,成为连接乾隆与朝廷各部的核心枢纽。朝臣议事时,不少事务需要先听和珅意见,甚至一些臣子不得不先与他交涉

那些财政账目、钱粮拨款、园林维修、宫殿修缮、庙宇赐予等项目,多数签呈或先经他处审核。他的外戚、亲信、门客渐多,势力聚集。

和珅营造了自己庞大的权力结构:内务府、库银、财政、税务、造办、典当、矿业、票号、茶庄、盐业等,他皆有所插手或控制。许多地方朝廷拨款、财政余款、地方督抚上交物资,都通过他的渠道中转。渐有"乾隆朝不可无和珅"的说法形成。

在权势如山之时,和珅以其机敏、能干、八面玲珑赢得宠信,也以其权术、掌控能力甚至结党营私引来不少非议。朝中虽有议论,有弹劾者,但因乾隆信重,他得以压制。多年积累之中,他的财富、势力、影响力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乾隆晚期最显赫、最具实权的大臣之一。

权力流转、君权变局

乾隆六十年,乾隆隐退,嘉庆登基。表面上,权力交接平稳,和珅保其地位不变;暗地里,嘉庆帝开始布置整肃之局。和珅对新帝的态度需谨慎维持,既表忠诚又不失优势。

随着乾隆去世,嘉庆帝迅速掌权。朝中有人上奏,揭露和珅多年干预财政、私设企业、敛财甚巨。朝廷下令秘密接手对和珅的调查。1799年正月初,嘉庆帝批准抄家,命令严查和珅一切资产、房产、账目。抄家令一出,京城上下震动。

当天,内务府、户部、刑部、御前侍卫联动;钤印、押库、测地、查房、印册等部门同时行动。和珅府邸中书房、库房、宝物室、地窖、暗室、夹层、后院院落、附属库房一一被封查。账册、典当契约、借贷凭据、地契、矿券被要求全部提交。房屋丈量、地亩测绘、簿册调度,程序错综复杂而快速推进。

抄家过程中,有关部门连夜调遣工匠入内,开柜、拆柜、撬门、查墙、拆板、挖地,力求不留一点隐藏空间。库银仓库、银票房、账房、典当室、酒庄、矿山、票号、茶行、地产庄园、店铺,也均被列入清查范围。凡与和珅有关联、有利益连带的地方产、银号、典当行、茶山、矿权、店铺等均被巡抚、道台、按察、知府协助查清。

这场查抄既是政治清算,也是财政收割。凡可变现者被立即封存、计数、调运。库银、金条、银锭、珠宝、玉器、古玩、房屋、园林、库房器物皆进入清单。抄家期间审讯管家、账房、门客、附属人员,逼问赃物流转路径、财产归属、借贷票据、账目隐藏方式。清点、称重、编号、登记、押运,昼夜不息。

在京师内外,和珅名下各处产业也被同时抄查。江苏、浙江、直隶、山东、京畿、山西等地诸多庄园、房产、矿权、茶庄、店铺、盐业、票号、典当店等,纷纷被当地督抚、按察使、道台查抄,遣员抄交京廷。朝中各部交叉检验账目、迁移赃物、移仓封库。很多旧有经营与借贷合同被翻查,有的旧票据被追回缮写,有的典当契约被收回。

和珅家产查抄的规模巨大,参与人员众多。京城之内,他的宅第、附房、庭院、库房都被管理者分成若干区域,编派队伍轮班检查。官员夜宿其府,昼夜巡查不止。凡可见之物,无不被点验。典当票据、借贷凭据、矿权契约、地产契约、店铺租赁契约、票号股份、茶庄账本等均详细登记。程序中,户部监员、财务审查官、库银监督、印署官员、造办处人员、造币匠、测量员、工匠、拆修匠、押库丁、官吏都投入一线。

抄家持续多日,赃物逐步集中移往特设库房。构建临时银库、金库、宝物库、账册存储库等。所有查抄物件装箱、贴签、编号、封印、押运、造册。户部、内务府、御前机构协调交接。朝廷颁令禁止人员擅移、私藏、截留。整个京师随之陷入巨大紧张与监控态势。

密室开封

查抄进入深层阶段,内务府清查组在和珅府中勘验地基、后宅、暗道、夹层、楼阁、藏室、箱底、夹墙。房契柜、银库、票号箱、宝物阁全数拆检。工匠奉命进府,拆门拆地,撬木板、探墙根、起砖瓦。玉器金饰堆积如山,账册中不见之物不断出土。

有内务府记录称,府中珍品以宫廷规格陈设,所藏珠宝数以千计。红珊瑚顶、七宝嵌玉盒、象牙画屏、和阗白玉碗,皆为宫中珍品款式。其府中厨具、屏风、案几,亦见乾隆年间御制题款,源自宫中。

库中金银器皿整列堆叠,绸缎成匹,皆系贿得或偷换之物。押库人按类标号,盖印编册,开封称重。纸币、银票、借据、典当契书被卷成册,装匣送户部登录。

抄家官曾调配水工、土匠、拆卸工近百人,轮流分班作业,查至夜半不止。房梁下藏银、地板内藏契、墙壁夹层嵌有金条等情节,多次出现。虽无明确"皇帝命人凿墙"之圣旨,但内廷确曾调派官匠入内务府,开检密藏,未放过一砖一瓦。

除此之外,和珅在外京诸府亦被派人搜查。河北、江南、山东、苏杭等处和府旧庄园,田契地亩,亦被一一查抄。江南和府茶庄,曾上缴黄金千两、典契数百份。苏州票号交出银票三千张,市价折银万两。

查抄组调阅各地钱庄账目,与库中票据交叉对账。若有重叠,即刻冻结账户,责令交银清算,账房主事亦牵连受讯。这场抄家,不止是刑事清算,更是一次财政动员。

封库结案

赃银入库,抄没告成。嘉庆帝亲批赃银去处,三成充北路军饷,两成拨京营卫所,三成留作内库整修宫殿之用,余下作为盐政、漕运等应急备用金。银锭封藏,编号造册,集中运入户部特库。赃物中的金饰、玉器、瓷瓶、珐琅、宫扇、紫檀等高等物件,送入内务府造办处,归类上缴。

涉及人员另行清理。和珅党羽及管家、账房、书吏被分别送交刑部、都察院问讯,供出赃流路径。部分重犯被发配宁古塔、伊犁、云南边疆。丰绅殷德虽为皇婿,也被褫夺亲王之爵,禁足府中。和珅子侄、姻亲、门客,皆有处分,或革职,或罚俸。

乾隆帝所赐诸多赏赐品,由嘉庆帝召回、统一登记处理。凡为御赐原物者,若有保存完好者,命造办处校验收回;损坏物则就地登记,销毁不议。乾隆年间颁发之私印、批书、手谕,凡为和珅持有之副本,全部上交御前房封存。

至1799年年末,查抄完结,抄单封卷,赃物入库。嘉庆帝令将和珅案定为"贪墨成灾、欺君犯上",不再复查。军机处、内务府、户部、刑部、都察院将卷宗归档,存入皇极殿左库。此案成为清代贪腐查抄制度中最典型的案例。

整个清查过程持续数月,参与官员超过七百,调动工匠五百,府库所缴钱物为清代抄家之最。

和珅从权极一时到赐死府中,从执掌财政大权到赃物满屋,从万人之上到入狱被诛,一切崩塌于短短数月。查抄之中,虽无圣旨明言"凿墙",但嘉庆帝的清算手段、追赃力度、彻底性早已超出寻常贪案。

在这一年,北京城中人传语不断。有说银锭藏于地基,有言珠宝嵌于柱心。锤子终未缺席,密室确曾开启。真假之间,不止宫廷史书有笔,坊间也自有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