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当前陷入深度孤立状态,英法等传统盟友不顾以色列和美国反对宣布支持巴勒斯坦国,卡塔尔元首公开指责以色列对多哈的袭击就是"国家恐怖主义",把以色列放在聚光灯下鞭打。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9月25日,天空新闻网报道,在埃拉特遭到无人机袭击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埃拉特市长埃利•内克里交谈,公开向远在2000公里外的也门胡塞武装政府宣战,表示要让胡塞武装遭受"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阿拉伯电视台报道也证实,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亲自向也门胡塞武装政府宣战,要对他们进行"严厉和痛苦的打击"。

而以色列国防部长卡茨也在周三晚上公开撂下狠话称,胡塞武装"拒绝袭取伊朗、黎巴嫩和加沙的教训,对这些伤害以色列的人将迎来7倍的还击。"

铁穹神话的黄昏

埃拉特的防御系统,可以说是以色列的骄傲,包括大名鼎鼎的"铁穹"在内的多层防空网络,本应是万无一失的,可现实却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在旅游旺季,袭击者用最简单的方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给了以色列最沉重的一击。

耗资巨大的防御系统,面对这架无人机,竟然集体沉默了,事后的初步调查揭开了谜底,却更让人心惊,以色列空军承认,无人机之所以能够成功突防,是因为它飞得太低了,被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根本没有留下足够的拦截窗口。

"铁穹"系统并非没有反应,它仓促发射了两枚拦截弹,但全都打空了,这种低空突防的战术,恰恰是专门针对高端防御系统"软肋"的打法,这不再是简单的挑衅,而是对手在用实战证明,他们正在不断学习、进化,并找到了破解以色列技术壁垒的钥匙。

以色列医务人员将这次事件形容为对其导弹防御系统的"罕见破坏",这已经不是一次简单的失利,它标志着以色列长期信奉的技术神话正在破产,对手正用低成本、高适应性的装备,巧妙地绕开了以色列昂贵复杂的高科技防线。当"绝对安全"的追求,遭遇了"非对称作战"的智慧,本身就成了一个无解的悖论。

报复战略的怪圈

袭击发生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反应一如既往地强硬,他直接向胡塞武装政府公开宣战,承诺将实施"沉重"且"严厉和痛苦的打击",国防部长卡茨更是放出狠话,威胁要进行"7倍的还击",并嘲讽胡塞武装没有吸取伊朗、黎巴嫩和加沙的"教训"。

然而,这种"以牙还牙"的报复逻辑,真的有效吗?事实恐怕恰恰相反,我们必须搞清楚一个根本性的因果关系:胡塞武装之所以持续不断地袭击以色列,其直接动因,正是以色列自2023年10月发动的"铁剑行动"以及对加沙地带的全面封锁。胡塞的袭击是"果",而不是"因"。

以色列奉行的强硬威慑,非但没能奏效,反而成了刺激对手能力升级的催化剂,以色列不是没有还击过。他们曾多次发动超过2000公里的远程奔袭,空袭也门境内的港口、能源站乃至萨那机场,但胡塞的攻击从未停止。

就在上个月,以色列还对萨那发动了一次精准的"斩首行动",导致胡塞武装包括总理在内的多名高层丧生,这种打击不可谓不狠,但换来的不是对手的退缩,而是更疯狂的报复。数据显示,自3月中旬以来,胡塞武装已经向以色列发射了近90枚导弹和超过40架无人机,攻击力度有增无减。

现在,内塔尼亚胡和卡茨的宣战,实际上只是在重复一条已经被证明走不通的老路,这预示着,冲突非但不会平息,反而会陷入一个"越打击、越反抗、越不安全"的螺旋式升级怪圈。

一座孤立的堡垒

而军事上的强硬,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侵蚀以色列的外交根基,当以色列在战场上挥舞拳头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空间,正被严重压缩,一个最明显的迹象,就是传统盟友的疏远。

过去被视为以色列铁杆支持者的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如今已经不顾以色列的强烈反对,公开宣布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这表明,在核心的问题上,以色列正在失去西方世界无条件的支持。

区域内的外交环境则更加恶化,卡塔尔元首曾毫不留情地公开指责以色列的袭击是"国家恐怖主义"。更令人警惕的是,哥伦比亚总统甚至发出了呼吁多国出兵加沙的惊人言论,并得到了印度尼西亚的响应。这些声音,显示出以色列周边的敌意正在不断加深和蔓延。

军事与外交,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外交上的孤立,让以色列更难通过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从而更加依赖武力。然而,武力手段本身也快走到了尽头。

面对胡塞武装这种对手,常规空袭的效果微乎其微,他们的成员大多是当地农民,组织结构分散,活动区域比加沙地带大得多,地形也更为复杂。美国、英国、沙特等国的联合空袭行动早已证明,想靠空袭根除他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