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泰晤士报》这几天煞有介事地表示,中方有意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将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请到北京,促成中美俄三国元首峰会。
对此,"普京大秘"佩斯科夫回应得很干脆--对这种可能性"一无所知"。
【美俄元首有无可能齐聚北京?】
九三阅兵,普京已经确定会来,这是中俄下半年高层交往的重中之重,变数只在美国这里。
特朗普是否会应邀前来,没人有更确切的消息。中美各自的口风都守得很严,虽说两国现在正积极推动达成经贸协议,彼此也在有意识地释放积极信号,但要说特朗普的访华条件已经成熟,那可能还差得远。
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以中美关系现在的氛围,光靠互相释放积极信号,时机是不会自行成熟的,永远都会有干扰因素,这实际上取决于中美是否有魄力克服这一点,迈出最关键的那一步。
请我们是肯定会请的,再怎么说,中美确实在二战有过一段合作史,这方面的礼数要周到。至于特朗普来不来,那是美国人自己决定的事情。
虽说中美领导人早就发出互访邀请,但时间、地点都未定好,目前也还处于互相试探的阶段,双方都在等待最合适的时机。
在这个过程中,能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就是新的经贸协议能否顺利达成并执行到位。
此外还得考虑地缘层面的因素。以特朗普的性格,九三阅兵是难得一遇的盛会,他或许很乐意来捧个场,只是特朗普内阁里的那些对华鹰派,肯定也会劝他不要过早地下决定,更不要急着主动上门,以免显得对中国"过于友善"。
【《泰晤士报》并未拿出信源,通篇都只是充满偏见的推论】
有必要指出的是,《泰晤士报》这边声称中国想在北京促成中美俄峰会,它实际上也拿不出具体的信源,只是在整理了各方舆论,观测了风向后,然后得出了一个不是那么可靠、却噱头十足的推断。
假如能看到三个大国的元首在北京会面,对国际社会而言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说明中美俄都有意维持二战后国际秩序,也是我们外交影响力的直观体现。
眼下中美都对相关安排讳莫如深,媒体想要求证,只能去问俄罗斯。原因很简单,如果中方有意举行中美俄三边峰会,肯定会提前与普京政府通气,理论上克宫应该知道一些"内幕消息"。
不过俄罗斯可没有义务满足媒体的好奇心,佩斯科夫的回应可谓是滴水不漏,一句"一无所知"就堵死了渠道。
【俄罗斯直接回答"一无所知"】
这次阅兵,中方是主,俄罗斯是客,就算有类似安排,也该是中方来官宣。再不济,若是特朗普下定决心访华,美国肯定会通过各种渠道放风,俄罗斯实在没必要越俎代庖。
只要特朗普来了,中美元首峰会肯定是有的。至于美俄元首,虽然未必会举行正式的会谈,但场边见一面,聊几句,也是有可能的。
但我们也不宜对此抱有过高的期望,假设特朗普与普京齐聚北京,双方不一定有强烈的意愿会面。
究其原因,还是美俄关系最近因俄乌冲突出现了波折。
【特朗普就算想来,也面临内部阻力】
特朗普一开始对俄罗斯很和颜悦色,过去几个月,美俄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双边关系重启。
结果由于俄乌和谈迟迟不能取得进展,特朗普对普京政府的敷衍态度很是恼火,语气趋向严厉,也终于祭出了"次级制裁"这个撒手锏,试图让俄罗斯在五十天内迅速达成和谈协议。
但俄罗斯这边不为所动,一定要完成对俄乌冲突的全部战略目标。拜登那几年都挺过来了,特朗普的最后通牒,在普京这里实在不具备什么威慑力。
再说了,之前美俄推动关系正常化,普京与特朗普通了好几次电话,正式会谈却遥遥无期,可见,促成美俄元首会面的条件,可能比中美元首会面还要苛刻不少。
现阶段,能让中美俄坐下谈的热点问题,可能只有俄乌冲突了。这当中,中国是劝和促谈的一方,俄罗斯是当事方之一。
【普京已经确定要来,美国是唯一的变数】
至于美国,现在扮演的角色很微妙,既算半个当事方,过去几年没少推波助澜,如今又刻意与冲突保持距离,巴不得俄乌早点达成协议,以免自己被卷入。
中美俄在这个议题上怎么谈,怎么接触,是不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是各界都关心的话题。如果没有达成什么重大共识,中美俄峰会似乎就没有举行的必要。
特朗普上任前,还说要在俄乌问题上求助中国,至今却没什么动作。毕竟之前美国已经和俄罗斯开始接触了,其实就不需要中国这个第三方从中斡旋了。
而现在,美俄互动出现波折,中方如果促成中美俄峰会,同样是一种斡旋,俄罗斯或许也希望中国能帮自己这个忙。只是要想处理好这种复杂的大国关系,非一时一日之功。
特朗普来与不来,都不会影响中国做好自己的事情,中美俄峰会能否召开,同样也是这个道理。还是那句话,中国不会强求,顺其自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