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到来,这"三雷区"千万别碰!健康饮食全攻略

今天是处暑,你知道吗?就算是夏天的尾巴,也藏着不少健康"暗礁"!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三忌嘴、到老不后悔",说的就是我们在处暑这一天,吃不得、碰不得的三种食物。

到底是哪"三忌"?处暑这天到底应该怎么吃?历史、气候、饮食,一个都不能少,一文读懂处暑最该注意的那些事!

处暑是什么?气候变化速览

"处暑"在古汉语里,"处"有结束和躲避之意,"暑"指的就是炎热。

所以处暑的本意,就是炎热到头了,暑气收敛了。

全国气候也随之转变:雷雨减少,白天还残留点余温,早晚却已凉爽起来。

南方虽还有秋雨绵绵,北方则开启干燥的秋季模式--自然界的变化,对我们的身体影响巨大。

处暑三忌,究竟忌什么?

一:冷饮和寒凉瓜果,脾胃大敌

处暑后,早晚气温骤降,寒气渐渗,喝冰可乐、吃冰西瓜,看上去清凉,但实际上会让脾胃很受伤。

身体里的阳气本就开始收敛,这时候再吃冰镇饮品、凉性水果,比如哈密瓜、柚子、雪梨等,会造成脾胃"打摆子",腹泻、胃痛、消化不良说来就来,尤其是小孩子,更得提防。

推荐食材:温补养脾的小米、山药、红薯、南瓜、燕麦。

推荐食谱:小米山药粥

做法:将小米和山药洗净放入锅中,加足量水,中火熬至软糯,不放糖不加油,清淡温暖,养护肠胃。

二:辛辣燥热,秋燥加剧

处暑一过,"秋燥"如影随形,咽喉干、嘴唇裂、皮肤痒,都是燥邪作怪。

这时偏爱麻辣火锅、重口味烧烤,其实对身体影响很大--辣椒、生姜、大蒜这些辛辣刺激,会加速体内津液流失,上火、口腔溃疡接踵而至,不适频发。

推荐食材:滋润润燥的银耳、百合、梨、莲子、苹果。

推荐食谱:冰糖百合银耳羹

做法:银耳提前泡发,撕碎和百合一起加五倍清水炖煮,小火细熬至胶质浓稠,加冰糖调味,既润肺又利咽。

三:进补过度,肠胃负担重

其实"贴秋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处暑以后虽然天气变凉,大家都想着补身体,猛吃肉、喝浓汤、进食高级补品--但此时肠胃还在适应季节转换,难以承受重负。

大补特补,反而容易肚子胀、不消化,还会影响免疫和营养吸收。

推荐食材:清淡温补的鸭肉、鲈鱼、萝卜、西红柿。

推荐食谱:萝卜鲈鱼汤

做法:新鲜鲈鱼与白萝卜切块同煮,加入姜片去腥,少放油盐,慢火熬至汤白味鲜,温和又润燥。

处暑饮食三原则,健康不掉队

总结说来,处暑饮食要谨记"三忌三宜":避寒凉、慎辛辣、不暴补;宜温养、宜润燥、宜清淡。

顺应节气,才能让身体自动调节好状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上。

处暑既是夏的终点,也是秋的启示。

记住"处暑三忌",嘴巴管住,不贪凉、不嗜辣、不盲补,自然远离疾病困扰。

这个秋天,不妨换个吃法,清淡养生,不仅自己舒心,全家都能享健康。

下次遇到处暑,再不用担心"踩雷",健康吃喝,快乐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