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生完孩子 9 个月后,肚子上的一道 "小伤口" 竟成了她的噩梦。近日,她发现腹部切口附近鼓起小包,挤压后竟露出一截线头,强忍疼痛拽出后,眼前的景象让她头皮发麻 -- 一根长达 10 厘米的手术线蜷缩在体内,末端已出现发黑溃烂。"生孩子时医生说缝的是可吸收线,怎么会残留这么长一截?" 王女士的遭遇曝光后,迅速引发全网对医疗安全的热议。
王女士回忆,2024 年 7 月她在宁波某医院接受剖腹产手术,术后伤口愈合顺利,医生告知使用的是 "可吸收缝合线",无需拆线。然而今年 4 月起,她发现切口处反复红肿,按压时有刺痛感,直到小孔 "吐" 出线头,才惊觉体内竟藏着如此 "隐患"。涉事医院回应称,手术线残留可能是 "个体排异反应导致部分线头未吸收",已为王女士取出异物并清创,目前伤口正在恢复。但这一解释难以服众:可吸收线通常在 60-90 天内降解,为何 9 个月后仍完整存在?有外科医生在评论区指出,若缝合时打结过深或线头暴露,可能导致排异反应,但 10 厘米的残留长度 "明显超出正常操作范围",不排除术中操作失误。
王女士的遭遇并非孤例。近年来,"术后体内遗留异物" 事件屡屡引发争议:长沙一女子产后 11 个月取出 20 厘米手术纱布,北京患者术后腹痛半年竟查出体内有手术钳,更有甚者因异物残留导致腹腔感染、器官粘连。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手术器械或敷料遗留体内引发的医疗纠纷超千例,其中妇产科占比达 35%,产后异物残留成为投诉热点。为何这类低级错误频发?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基层医院存在 "重手术速度、轻细节规范" 的问题,尤其在剖腹产手术中,因切口深、视野受限,若缝合时未严格清点线头数量,极易导致残留。而可吸收线的 "免拆线" 特性,又可能掩盖早期异常,直到排异反应出现才被察觉。
目前,王女士已向医院提出赔偿诉求,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医疗鉴定周期长,需先确认线头残留是否构成 "医疗事故";二是若未造成严重后遗症,赔偿金额可能仅涵盖医疗费、误工费等直接损失。根据《民法典》第 1218 条,医疗机构若因 "过错" 导致患者损害,需承担赔偿责任。此案中,医院若无法证明操作符合规范,即便未造成残疾或死亡,也可能因 "未尽到注意义务" 被判赔。更让王女士心寒的是,术后 9 个月内,医院从未主动随访过她的恢复情况。"如果早点发现线头排异,何至于拖这么久?" 她的经历暴露出部分医疗机构术后管理的漏洞 -- 重治疗、轻随访,缺乏对患者长期健康的关注。
事件引发公众对医疗细节的强烈关注。有产科医生建议:推广 "双线清点制度",缝合前后由主刀医生和护士双人核对线头数量;升级可吸收线技术,采用荧光标记或显影材质,便于术后通过影像检查发现残留;建立产妇术后 3 个月、6 个月、1 年的定期回访制度,及时发现异常;设立医疗纠纷快速调解平台,避免患者陷入 "鉴定 - 诉讼" 的漫长周期。当手术刀承载着生命之重,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成为患者的 "心腹大患"。王女士的遭遇不该只是个案 -- 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医院的一句道歉,更是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让每一台手术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让每个产妇的 "新生" 背后,不再隐藏未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