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因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称为寒食节,它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又被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

寒食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危机时刻"割股啖君"。重耳最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为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即便是冷食,也有许多样式讲究:比如青团,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子推馍、青精饭等等。

01 寒食粥

简单来说,在寒食节前一天熬煮的粥,都可以称为"寒食粥"。粥品也种类繁多,人们较常食用的,比如:大米粥,杂粮粥,大麦粥,梅花粥,杨花粥,桃花粥等。

关于寒食粥,有这样一则趣事:邺城有一个叫李岳的人,听说卖寒食粥很赚钱,就动了心思。他花了大笔钱,广收大麦,准备用车运到晋阳,到寒食节的时候再高价卖出。想到到时大笔银钱进账,心里就美滋滋。岂料人算不如天算,由于路途耽误,车子到达晋阳时,已经是清明节令了。寒食节过去了,大家自然也不再吃寒食粥了。李岳只好无奈地,把满满几车大麦,又运回了邺城。白跑一趟不说,还被人笑话了许久。

02 寒食面

寒食面,一般都是用荞麦面条做成。因为面要前一天煮好,到第二天再淋上冷的酱料直接吃,这就要求面要经久耐放。荞麦生长在高寒之地,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元素。常吃荞麦面,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控制血脂和体重,堪称减肥利器。

03 青精饭

青精饭,又称乌米饭,是江苏地区的特色点心,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物之一。青精饭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在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有许多人家会用乌饭树叶来煮乌米饭。饭熟后颜色青绿,气味清香。

寒食节:做3事

01 扫墓祭祖

唐代以前,人们扫墓祭祖,还称为"野祭"。唐玄宗时,朝廷始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了清明节前的寒食节。后来更演变成了在这一天: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先贤,百姓上坟祭祖。清代诗人李郢,写下过一首《寒食野望》,描绘的便是人们寒食节扫墓祭祖的场景,很是悲凄:旧坟新陇哭多时,流世都堪几度悲。乌鸟乱啼人未远,野风吹散白棠梨。

02 折柳插门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而在民间,则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在安徽、苏州等地,人们则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门前插柳,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而今则多用来祈福,希冀吉祥。

03 春游踏青

踏青,盛行于唐宋之际。宋李之彦《东谷所见》中记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寒食前后,正是春和景明的时节,桃花灼灼,杨柳青青。在这一天,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唤友,携妻带子,一同赏春踏青。既可欣赏春光,又可除灾求福,更兼联络感情,其乐融融。

寒食节:忌二事

01 忌生火

寒食节,又被称为"禁烟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吃冷食。人们觉得,生火是对神灵的不敬,可能会招致灾难降临。

02 忌买鞋

古人看来,寒食节同清明节,都是阴气比较重的日子。而鞋与"邪"同音,买鞋回去,就相当于是把邪气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