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方宣布,朝鲜最高领导人将应邀出席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这意味着时隔六年之后,朝鲜最高领导人再度访华,而且是第一次出现在有着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多边外交舞台。
对比之下,韩国显得更加尴尬。李在明没有来,北京阅兵上的韩国代表只是国会议长,级别明显下降。而朝鲜的领导人却与普京一起出现在最核心的位置。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信号。
韩国原本以为这次阅兵,自己会是中方在半岛问题上的主要对话对象。毕竟在中方筹备活动时,曾经通过外交渠道问过韩国总统李在明是否有意愿来北京。但李在明最终选择了不来,他转而访问美国和日本,表态更倾向于维持韩美同盟。在这种情况下,中方邀请了朝鲜最高领导人,并且把消息保密到最后一刻才公布。韩国官方和媒体瞬间陷入被动,感受到一种战略上的失衡。
一直喊话要正常化韩朝关系的李在明也破了防,他在近日的演讲中,将朝鲜称为"又穷又横的邻居",可见其情绪失控。当然,失去直接接触机会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李在明自己,其既想"务实外交",又担心被贴上过度依赖中国的标签。于是就没有坚持早先的缓和立场,而是随着美国行程的安排改口,结果在朝鲜问题上表现得前后矛盾。对首尔来说,这种失衡带来的后果,自然就是失去主动权。
而从这一点来看,未来的韩朝关系也不容乐观。本身朝鲜就已经多次公开表态,韩国是"永远的敌人"。这种表述不是随便说的,而是长期不信任累积的结果。从冷战时期的对峙,到近些年的核问题谈判,每一次朝韩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往往因为政权更迭或者政策转向而破裂。尹锡悦时期对朝鲜采取了极为强硬的路线,几乎完全中断官方沟通。李在明上台后,虽然口头上提到要对话,但很快又因外部压力回到强硬姿态。朝鲜在这种反复下,已经完全不把韩国视作可信的对手。
从更深层次看,朝韩关系之所以难以缓和,还与美韩同盟的性质有关。韩国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几乎所有的半岛政策都必须考虑华盛顿的态度。而美国长期把朝鲜视作威胁,不可能轻易放松制裁和军事压力。李在明如果想真正改善关系,就必须在对美关系和对朝政策之间找到平衡。但从目前的表现看,他并没有这样的能力。他在美国演讲把朝鲜称作"又穷又横的邻居",说明他选择了迎合美国的立场。这样一来,缓和只停留在口头承诺,而无法落实到行动,朝鲜自然不会买账。
而在朝鲜最高领导人确认出席北京阅兵的这一刻,朝鲜实际上是在向外界释放信号。这个信号很明确:平壤并不是完全孤立,它有中国这样坚定的伙伴,还在通过多边外交寻找新的舞台。朝鲜领导人此行不仅仅是参加仪式,还能和二十多个国家的元首或高层站在一起。这对一个长期遭受孤立的国家来说,意义非常大。朝鲜借机打破了外界关于其"封闭"的刻板印象,向世界展示出外交转向的可能。
未来几天北京的阅兵将吸引全球关注。普京和朝鲜最高领导人同时出席,这本身就是外交层面的亮点。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次重要胜利,也让朝鲜找到了新的存在感。至于韩国,他们只能在后排派出代表,象征性地参与。这种落差恰好回答了最初的两个问题:李在明之所以情绪失控,是因为他失去了主动;朝韩关系之所以难以缓和,是因为韩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空间,也缺乏持续的诚意。
总之,这次阅兵不仅是一场纪念活动,更是一次国际政治的舞台。中方邀请朝鲜最高领导人,不仅巩固了中朝关系,也让朝鲜获得了展示形象的机会。而韩国的缺席和降级出席,反映出其在半岛事务中的被动地位。李在明的摇摆和矛盾,使得朝韩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难以走出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