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投资银行Evercore 7月31 日爆料,即便美国8月1日起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25%关税,苹果也只能硬着头皮在印度继续组装iPhone。这家曾将印度视为"供应链避风港"的科技巨头,正面临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安全感崩塌,而如何转嫁新增成本,成为行业焦点。

一、苹果为何"被迫"坚守印度?

产能转移已成骑虎难下之势。过去几年,苹果大力推动供应链多元化,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Evercore数据显示,当前约10%-15%的iPhone在印度组装,目标是到2025年底提升至20%以上。

然而,中国供应链短期内仍不可替代--高端零部件本土化率不足30%,Pro系列机型的良率与自动化水平差距明显,迫使苹果持续从中国空运核心元件。美国若同步对中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苹果将面临"两头受堵"的绝境,只能优先保印度产能维系全球供应。

地缘博弈下的被动选择。特朗普政府以"贸易公平"为由突袭关税,直指印度长期"高关税壁垒"问题。

但苹果早已深度绑定印度制造:富士康、塔塔等代工厂在当地投入巨资扩产,计划年产能达2500万-3000万部,若骤然撤离将引发巨额违约损失。更关键的是,苹果试图将印度打造为美国市场的"主力供应基地",目标2026年让印度产iPhone独占美国销售市场,这步棋已成战略重心。

二、25%关税冲击有多大?

成本激增难以独吞。关税由进口方支付,苹果需直接承担新增成本。

尽管印度人工成本仍显著低于美国本土(组装一部成本仅为美国1/10),但叠加供应链不成熟带来的隐性损耗--如零部件空运成本翻三倍、罢工频发致良品率仅85%左右(中国达98%)、卫生问题召回损失等--总成本已逼近临界点。Evercore坦言:苹果只能"咬牙消化",但长期利润率恐遭侵蚀。

转嫁难题摆在眼前。若完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价格或暴涨30%-40%,直接冲击销量和市场份额。IDC专家警告,价格上涨可能隐藏在促销折扣或分期服务中,但消费者最终仍难幸免成本分摊。而通过苹果服务生态(如捆绑音乐/新闻套餐)缓慢消化成本的策略,效果有限且周期漫长。

三、未来出路在何方?

谈判破局仍是关键。苹果正与美印政府紧急斡旋,试图争取部分关税豁免或谈判窗口期。富国银行分析师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存在摇摆空间,企业游说或成突破口。

但印度政府态度强硬,PLI生产激励计划虽补贴建厂,却难解零部件进口瓶颈。

供应链重构加速。苹果已悄然调整策略:富士康撤回300名中国工程师止损撤离印度工厂,部分产能回流中国比亚迪等代工厂,越南则承接更多可穿戴设备生产以对冲风险。

但这些补救措施难以根治"印度制造"供应链断层问题--从基建到技术工人培养,印度至少需要十年追赶中国成熟体系。

消费者和产业链将如何承压?

对用户而言,短期内或难察觉直接涨价,但以旧换新门槛提高、基础机型配置缩水等隐性成本可能出现。

产业链上下游更焦虑:若苹果持续转移产能,中国果链企业虽迎回流订单红利,却也面临全球产能过剩与贸易争端加剧的双重风险;

印度本土供应商则陷入"设备先进却缺技术支撑"的尴尬,塔塔等企业能否真正崛起仍是问号。

全球化制造的残酷现实

苹果的困境,实则是全球供应链政治化的缩影。当关税从"贸易调节工具"异化为地缘博弈筹码,科技巨头被迫在"成本-地缘-违约"三角死局中挣扎求生。

Evercore的警告振聋发聩:印度的"避风港"属性正在关税阴云中消散,而转嫁成本的终极买单者--消费者、供应链或企业利润--终将承受这场风暴的余震。

你认为苹果最终会如何转嫁25%关税成本?是硬扛压缩利润、变相涨价坑消费者,还是倒逼美印政府谈判破局?不妨在评论区说出你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