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终于得偿所愿?关税大棒正式"砸下",美国内一片哀嚎!中国这次也被盯上了?
据报道,当底特律的汽车巨头们计算出,今年将因关税额外损失数十亿美元时;当普通美国家庭发现超市里的巴西咖啡豆和越南服装价格悄然上涨时--特朗普挥舞的关税大棒,终于在2025年夏天砸出了最响亮的回声。
纽约联储最新发布的7月消费者预期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民众对短期通胀的担忧有所升温。数据显示,受访者对一年期通胀预期环比上升至3.1%,而三年期通胀预期保持3%不变,五年期通胀预期则攀升至2.9%,创下自今年2月以来的新高。
报告同时指出,消费者对就业市场的预期趋于谨慎。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未来一年失业的可能性增加了0.4个百分点,达到14.4%。此外,更多家庭反映当前信贷获取难度加大,并表示未来三个月可能无法按时偿还最低债务还款额。
7月31日那纸覆盖69个贸易伙伴的加税行政令,将美国平均关税税率推高至18.3%,创下最高纪录。但这场看似气势汹汹的"关税风暴",真的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吗?还是说,当特朗普对中国的俄罗斯石油采购举起100%关税的屠刀时,先流血的会是握刀的手?
翻开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最新报告,18.3%的平均关税税率像一记耳光打在自由贸易倡导者的脸上。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对比今年年初还在2%-3%徘徊的税率,半年间翻了近六倍。被加征25%关税的印度产品总税率飙升至50%,汽车零部件同样承受着25%的重压。这标志着美国正在抛弃通过谈判和规则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转向赤裸裸的单边保护主义。
但吊诡的是,这种转变正在美国国内制造着比对手更深的伤口。如果说普通消费者感受到的还只是价格标签上的刺痛,那么对美国制造业而言,这场关税风暴无异于一场结构性地震。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财报会上披露的数字令人咋舌:二季度因关税损失8亿美元,预计三季度还将新增11亿美元成本。
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扭曲,正在悄悄蛀空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根基。难怪美国税收基金会高级经济学家亚历克斯·杜兰特警告:无论企业是否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结果都同样糟糕--要么削弱投资与就业,要么推高通胀螺旋。
当全球还在消化这波全面加税冲击时,美国财长贝森特抛出的威胁,将战火烧向了更危险的领域。"任何购买受制裁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应做好接受二级关税制裁的准备。"这位戴着金丝眼镜的财政掌舵人,在记者会上轻描淡写地提及国会授权总统可征收关税的法案,却特意强调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最大买家可能面临的100%惩罚性关税。
配合着特朗普对俄罗斯发出的10天停火通牒,这场能源领域的"极限施压"可谓图穷匕见--既要切断俄罗斯的战争资金来源,又要逼迫中国放弃俄油进口。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次日回应的三句话,让这场精心设计的围猎出现了变数:"中国将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字字千钧的回应背后,中国进口的现实需求,更是美国页岩油无法提供的价格与运输稳定性。贝森特那句带着嘲讽的"中国人非常重视他们的自主权",此刻听起来更像是对自己战略误判的提前忏悔。
仔细观察中美关税谈判两次延期90天的微妙节奏,会发现一个被刻意淡化的关键因素:稀土。中国占据全球大量稀土产量的现实,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美国高端制造业头顶。美国对巴西等顺差国也加征关税的做法,暴露了其围堵中国转口贸易的真实意图。但这种全方位打击反而加速了全球"去美元化"进程。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策略,正在把二战后的全球经济秩序推向悬崖边缘。
而中国外交部那句"关税战没有赢家"的判词,或许终将被历史证明,是对这场世纪博弈最冷静的预言--毕竟尊严不可侮辱,主权不容侵犯,核心利益永不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