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对联,咱老百姓对它多少都有点情感,尤其是家里挂起来的那种,总觉得红纸黑字挺有年味儿。不过,要说古代那些能把对联玩出花来的文人,那真是一帮人中龙凤。其实人生哪有那么讲究,连皇帝小时候都没逃过穷苦的磨难。朱元璋,那可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在元朝末年,他才不是坐拥江山的高高在上。当时乱得一塌糊涂,战火横飞不说,各家各户更是鸡飞狗跳。就说朱元璋家吧,不光日子揭不开锅,还赶上了天灾人祸,那一段时间把他打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回忆小时候,实在过得太苦,那种只剩下自己和兄弟面面相觑、连块土地都没法埋亲人的日子,你说放谁身上能不心酸?别人家可能想着怎么过春节,而他家连口棺材的钱都凑不出来。朱元璋说:"那年埋父母,连件好衣裳都没有,只能随便裹裹。"要不是邻居刘继祖心软,送了块地,他们连坟都找不到地方修。不过老话说,穷小子偏有志气,朱元璋就是那种,事情过后也没沉沦,反倒咬着牙往前走。没几个钱还得活着,于是他干脆离家出走,像我们现在说的"出去闯荡"。前面路难走不说,寺庙也没粮食,最后沦落到讨饭为生。
谁能想到,那个被风吹雨淋的小乞丐,后来却成了搅动天下的风云人物?朱元璋在外奔波时,时常碰到四处闹事的队伍。他自己也说,看到那么多人投身战火,再饿下去也要命,不如索性豁出去。这时候他投奔了郭子兴--说起来这郭子兴是个能掀风浪的头头,带着红巾军在江淮一带闹得厉害。朱元璋带着自己的那点拼劲儿,一路混到二十多岁,终于成了部队里的小头头。有人说他是九夫长,不过哪怕只是一块小舞台也能让人发光。再说马氏,郭子兴的养女,她后来成了朱元璋的老婆。这事儿里头不是没有温情,谁家不盼着儿女能有个安稳生活?马氏随朱元璋漂泊,算得上是起落人生最好的伴侣之一。
说起来朱元璋的逆袭,就像一根烧剩的蜡烛,末了却点亮了屋子。刚起家时,他不是独自奋战。碰上了徐达、常遇春这些左膀右臂,又有刘伯温出谋划策。打仗其实不全靠铁,靠脑子不比刀枪差。有一次攻城,他明明知道城里有个顽固分子叫抱济,他没硬打,反倒请人来摆桌棋盘。结果两边对弈间,抱济服气,主动开门迎敌。你说这是不是另一种"以文抒武"?人有真本事,有时候不露刀枪,也能把敌人拉到自家阵营去。
后来遇到更大麻烦,说句心里话,哪个当家的没过心慌时刻。朱元璋碰上陈友谅,算是天下难题,都知道陈友谅手腕硬、兵多将广。不光是敌强,还有点像过河拆桥--前面是虎,后头狼。朱元璋那天坐在兵营里,天冷得能冻死马,心里更冷。他望着屋檐发呆,想起好几句老话:天寒地冻,哪有水不结冰;事到如今,谁敢说自己还有退路?这个时候刘伯温又进来了,说话不带遮拦,"再难再苦,总得有人扛旗。主公要是不带头,谁能替你当家?"这话听起来泼辣,但对朱元璋来说,比喝酒还提神。他一拍桌子,返身指挥,还真就硬生生把陈友谅给打下去了。
皇帝不是一朝一夕炼成的。朱元璋最后当上大明皇帝,那是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有人说南京的天特别晴朗,其实不管阴晴,他的心算是亮了。说到底,一个村野少年,能撑过东倒西歪的乱世,那得多大毅力?不过咱闲聊一句,他成了皇帝之后,心头的苦未必就能忘得一干二净。身边老百姓那才是最受罪的。天天打仗,不光是他家死人,多少人家都散了,人还不如狗活得自在。有的女人,家里男人没了,一个人在田里干活也没人管。社会乱套了,哪管什么妇道,光棍们也敢在地头吹牛。
就说有一回--不是朱元璋身边的事,是江南一带听来的。一个年轻寡妇在田里种地,她家男人早死了,自己拖着一身力气种田。路上来了个没事干的男人,见她手脚麻利又长得周正,嘴皮子就忍不住了。啥话都能说出口:"都说你家没人,怎么你一个女人还出来种地?"寡妇懒得理他。光棍还不罢休,非得玩点花招:"我给你出个上联,你要是能对出来,我免费帮你干活一个月,行不?"其实说是玩对联,心里打的不是啥正经主意,寡妇听着倒也淡定,"说吧,反正赚个劳动力。"
结果上联一出口:"单人独马一杆枪",这意思,咋看咋有点歪。寡妇眼睛一转,瞄旁边小河,回道:"二河两岸双江口。"这一句忒巧,连意思都对上,口气还不软。光棍愣了愣,咋从没见女人这么有才,转念又觉得能"赖"在这儿做工也不是坏事儿。一个月下来,他不走了,天天帮寡妇干活,其实他心里早乐开了花。
这样的轶事在乡村里不稀奇--张三李四都知道,对联可不光是文人墨客的事,也能给普通人添点趣味、出出难题。你说这世道,皇帝有皇帝的勉强,寡妇也有她的日子过。谁又能说得准,下回她会不会把这光棍赶跑?也许他们日子能熬出点交情,也许只是乡野一场风,一来一去都成谈资。反正啊,人生就是这点子曲折,谁能笃定结局。我们吃着瓜,看着故事,下一页也许就落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