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近迎来了大豆丰收季,按理说豆农该喜气洋洋庆丰收,没想到一个个都愁眉苦脸,因为以往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中国,今年竟然一笔订单都没下。眼看着大豆要烂在地里没人要,美方明白,再不行动就迟了,中美最近必须要推心置腹谈一次。
首先来看看美国大豆的情况。每年9月是美国大豆丰收季,但日前美国大豆协会主席采访中神情紧绷发出警告,称中国在今年一笔订单都没下。以往美国大豆的25%都是卖给中国。正常情况下,到9月12日前后,中国会买走8%至9%的大豆份额,可是今年至今这个数字是零,这位大豆协会主席感到恐慌,这么多的大豆,该分销给谁,谁又有能力接盘?
在我看来,中方的迟疑,是故意的。以前每年这个时候,中方都会下单,现在却一单没动。这不是忘了买,而是策略性观望。中美关系摇摆不定,中方显然不想过早表态,把主动权交出去。拖一拖,还能压价,看美方急不急。美国农民越焦虑,谈判桌上中国的筹码就越大。
另一方面,美国大豆四分之一卖中国,这比例其实很高。农产品不像芯片,找替代市场难度相当大,毕竟美国的铁杆盟友欧洲需求有限,且也自产。东南亚市场体量小,根本消化不了。印度又不是传统的大豆进口大户。所以美国农民心里清楚:如果中国不买,他们很可能血本无归。
而中方显然不是在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不买美国大豆,可以买巴西的。这几年中国进口的大豆里,巴西占比越来越大,有时候能占到六七成。巴西种植规模大,气候条件适合,再加上汇率和运费优势,价格往往比美豆便宜。
除了巴西外,阿根廷、乌拉圭也能补充。阿根廷虽然常年遇到干旱,但在压榨业方面有优势,也能部分补上供应。中国有意推动南美供应多元化,就是为了不被美国一家卡脖子。
中国是农产品进口大国,过去中国依赖美国的农产品市场,美方总觉得中国"离不开"他们。如今,格局已经反转了:中国不仅能选谁买,还能用采购量去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美方反倒成了"离不开中国的那一方"。
见到此情况,美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明白和中方见面不能再拖,要提前举行中美第四轮磋商。据美国官方12日透露,下周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与中国主管经济事务的副总理将在马德里举行今年第四次会晤。虽然中方没有官宣回应,但从美国目前的所遇到的困境来看,提前举行中美第四轮磋商,应该是大概率的事情。
马德里选址很是耐人寻味。这不是在华盛顿,也不是在北京,而是放在欧洲第三国。既显得中立,又给双方留下回旋空间。美方其实也想通过"低调场合"来缓和紧张,营造一个舒适的谈判氛围。
另外,第四轮见面,说明节奏已经不一样了,如果只是走过场,不会一连搞到第四轮。美方一定是感受到现实压力:农产品、大选、盟友协调、对华贸易逆差,都压在一起。中方这时候继续冷静,就等于稳坐钓鱼台,看对方自己着急。
这轮马德里会谈,谈的不仅是大豆和关税,更是中美博弈下的一场心理战。美方求缓和,中方求稳定,但谁的牌更硬?不用说,答案已经写在美国大豆地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