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曹操第三次征孙权,"秋七月,公征孙权"。往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狩猎征伐的好时节,恰逢孙权在江南搞事情,曹操决定教训一下他赞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这个"小儿"。

可惜,皖城之战在曹操还没到目的地就结束了,曹操心里很不痛快。回到许昌更有不痛快的事:十四年前伏寿皇后竟然写信让他爸伏完杀自己。痛快地是五年前伏完就走了,不痛快地是伏寿还活着。

曹操正愁没地方发泄心中怒火,伏寿撞枪口上了。仔细翻看发现,这很可能是曹操故意陷害的,就像"冤枉你的人比你都知道你有多冤枉"一样。政治就是这样,风平浪静之下却是你死我活,发生时还毫无征兆。

曹操准备把伏皇后收拾了,但她毕竟是皇后,需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才行。所以曹操撰写了一篇美文,替献帝办了一件事。

在曹操的文集里有这一段:

皇后寿,得由卑贱,登显尊极,自处椒房,二纪于兹。既无任姒徽音之美,又乏谨身养己之福。而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郄虑持节策昭,其上皇后玺绶,退避中宫,迁于它馆。呜呼伤哉!自寿取之,未致于理,为幸多焉。

这篇题为《假为献帝策收伏后》的美文内里是真"包藏祸心"。

曹操很聪明,他不说自己要对付伏后,说是替献帝献策收了伏后,帮了皇帝大忙。其实就是他借献帝之名行了自己遂心的事。

文章说,皇后伏寿,由卑贱之身入宫至得到皇后的尊位,已经有二十四年时间。她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却嫉贤妒能,心中怀着害人的恶念,不可以承奉天命,祀奉祖宗。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节传达诏书,命令伏寿上交皇后印绶,离开中宫,迁到别的宫中。呜呼,悲伤啊!这是伏寿自取其祸,没有治她的罪,已经够宽容的了!

话说得多漂亮,不是我要怎样你,是你自己没做好该做的事,还做的太过分了,天命祖宗都看不过去了,不得已才这么做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候就是这样,害怕得抽搐下肌肉都是罪过。

据说,郗虑拿着这个假诏书去抓伏后时,献帝很无奈地看着他。这时伏后披头散发光脚跑过来,拉着献帝的手哭着说:"不能活命了吗?献帝说:"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命在什么时候完呢。"当时郗虑就坐在旁边,献帝对他说:"郗公,天下还有这样的事吗!"估计这个场面对郗虑震撼极大,抓完伏后他就消失在了历史中,因为伏氏宗族数百人也消失在了历史中。

至今仍有传说三伏"国丈伏完、皇后伏寿、国舅伏徳"为大汉殉节,天地都为之变色。入冬十一月却如炎炎夏日,持续了四十天之久,亘古未见。后来每年一进入夏极热天气,人们便将这三四十天称作"三伏天",也称"伏邪"或"伏奸"天,其实是民间对伏氏的哀悯和对奸邪逆臣的痛恨。

实际上"三伏天"取自秦汉时期的"五行相生相克",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

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故事归故事,理论归理论,人心向善的初衷是不变的。"三伏天"再热也是凉爽前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