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支持率跌到39%,特朗普连退3步,宣布将豁免汽车关税,中方开出明确谈判条件。那么,特朗普的举动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中方又亮出怎样的条件?
4月29日,是特朗普重返白宫100天的日子。然而,他的支持率却跌到了谷底,甚至比上一任期时还低。根据《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联合发布的最新民调,只有39%的美国人认可他的执政表现,另一个由《纽约时报》发布的调查显示,支持率略高一点,但也不过42%。这些数字与此前历届美国总统在上任百日时的表现相比较,确实不算光彩。
面对这样的局面,特朗普显然坐不住了,他一边在社交平台上抨击这些民调是"假新闻",一边指责新闻机构患上了"特朗普精神错乱综合症",甚至连长期亲近自己的福克斯新闻也没能逃过他的怒火。他的意思很简单:只要对他不利,那就是假的。
可嘴上说得再响,实际动作却很诚实,短短几周内,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已连退三步,先是宣布对"对等关税"政策暂缓90天;接着又对部分电子产品关税做出豁免;最后则是计划在汽车领域作出重大让步,决定放宽汽车关税政策。外界纷纷认为,这是特朗普为拉拢民众支持、稳定市场、缓和盟友关系,不得不作出的调整。
有分析指出,特朗普的让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无奈,美国汽车制造商最近几周进行集体游行并联合致信特朗普政府,明确警告汽车关税会导致车价上涨、销量下降,甚至可能引发大规模裁员和行业连锁反应。很多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早就处于困境,再多加一道税,很可能就会压垮整个供应链。
再加上密歇根州作为美国汽车工业的核心区,又是特朗普的关键选票仓。他自然得先送上一份"大礼"--宣布关税减免,让当地工人和车企松一口气。美国商务部长甚至用"奖励在美国制造"的说法来包装这份退让,试图给特朗普找个台阶下。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其实是一次政策的撤回,是特朗普面对国内外多重压力下的被动调整。
只不过,这一举动暂时还无法推动中美之间的对华谈判,在这个问题上,中方已开出明确条件。我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9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方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威胁施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同中方开展对话。换句话说,中方并不排斥谈判,但前提是美方要展示出诚意。
对于中方来说,汽车关税问题只是整个经贸摩擦的一个缩影,真正影响更大的,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以及限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各种非关税壁垒,这些措施已经超出了正常贸易摩擦的范围,更多带有政治意图。
正因如此,面对特朗普的"退三步",中方展现了充分的理性和克制--没有大肆渲染,也没有趁机施压,而是谨慎评估美国政府的实际行动。这种做法表明,中国更看重实质性成果,而不是舆论上的胜利。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那就是中方对"信任"的重视。在许多中国企业和行业代表看来,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中频繁改变政策,前后矛盾,已经严重影响了双方的互信基础。4月29日,外交部就发布了题为《不跪》的重磅视频,以历史案例揭露美国经济霸凌的本质。
视频提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打压日本,以及肢解法国阿尔斯通等事件,指出妥协退让只会助长霸权气焰,中国表明将坚持斗争,守护多边贸易体系。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下,即使美方现在作出某些让步,也不足以轻易赢回中国的信任。
如今,特朗普支持率跌到39%,反对率居高不下,民众对经济前景也越来越悲观。虽然他的基本盘--那些坚定的共和党选民--依然站在他这边,但这部分人毕竟占比有限,中间选民和独立选民的流失,正是他目前最大的问题。
而减免汽车关税,或许能暂时稳住一些支持者的情绪,却很难扭转整体民调趋势。尤其是在通胀压力、高利率环境和就业增长放缓等多重挑战下,民众的信心越来越难以重建。由此可见,特朗普此次在汽车关税上的让步,不仅是面对国内压力的现实选择,也为中美经贸谈判打开了一个可能的新窗口。但这扇窗能否真正打开,还要看接下来的谈判意愿和行动配合,而特朗普能否通过这一举动挽回民意、稳定政局,也同样存在很大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