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特朗普想抓就抓,李在明回应毫无底气,韩外长亲自赴美捞人
日前,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突然采取行动,突袭了现代汽车与 LG 新能源位于佐治亚州萨凡纳的电池工厂。此次执法行动中,共有 475 人被逮捕,其中 300 余名是韩籍员工,部分被捕者还被戴上镣铐押解离开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一直被美国称作 "关键盟友",但在这场涉及大量韩籍公民的执法行动中,美方并未提前向韩方通报,连基本的外交尊重都未体现。
更反常的是,直到韩方正式宣布与美方达成释放协议、计划于9月10 日派包机接回被捕员工,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回应毫无底气,只说是要考虑国民情绪,前提还是维护美韩同盟。
而他在与朝野党首的午餐会上提及韩美会谈时,也强调 "要保业守成",最终只能由韩国外长赵显专程前往美国,就相关事宜展开磋商。
李在明在访美期间曾高调承诺,韩国将对美投资3500 亿美元,投资重点集中在造船、半导体等领域,这些正是美国推进 "制造业回流" 计划急需的产业方向,相当于韩国给美国送上了一份 "经济大礼包"。
如今美国用一场大规模突袭执法 "回应" 韩国,表明特朗普早已算准韩国不敢因这事与自己翻脸。
被突袭的现代与 LG 新能源合作工厂并非普通项目。该工厂总投资高达76亿美元,是韩国兑现对美投资承诺的核心落地载体,对韩国企业在美布局意义重大。
可是连现代、LG 这样的大企业都无法保住自己的员工,其他企业哪敢再轻易往美国 "投入资金"。在这样的局面下,若李在明公开指责美国,无异于将韩国企业的困境彻底摆到台面上,最终受损的还是韩国本土经济,这或许就是他不敢批评美国的原因。
除了对美经济依赖的制约,韩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也让李在明不敢轻易对美方宣泄不满。
更值得关注的是,韩国总统府对外提及被捕员工时,始终强调 "是自愿离境,而非被驱逐"。"驱逐" 意味着美国认定这些韩籍员工 "存在违法情形",而韩国政府无力反驳,等于间接承认美国执法的 "合理性";
而 "自愿离境" 的表述,好歹能给韩国保留一点 "颜面",让外界误以为这是韩美双方协商后的结果。
可这种 "自欺欺人" 的话术,恰恰暴露了韩国的被动。连承认 "员工被驱逐" 的勇气都没有,又何谈维护国民尊严?
在朝野两党的拉扯下,再加上政府想 "保住颜面" 的小心思,李在明最终选择了"轻轻放下"的处理方式:与其由此激化美韩关系,不如把 "捞人" 的任务交给外长,自己则躲在幕后谈 "保业守成"。
但这种逃避式的处理方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李在明或许以为,对美方妥协忍让能换来事件的 "平稳解决",可现实却与他的预期完全相反。他不仅没保住韩国的 "颜面",反而让国民尊严和政府权威一点点流失。
更让人唏嘘的是,对比韩国前总统文在寅的做法,李在明的言行更显懦弱。当年美国曾要求韩国大幅增加驻韩美军费用分摊比例。
当时文在寅直接亲自出面与美方谈判,多次公开表示 "韩国在驻韩美军费用上的付出已足够,不会接受不合理要求",最终硬是迫使美国降低了费用涨幅。
可如今,面对国民在异国被戴镣铐押解的情况,李在明却连一句重话都不敢说。
这种差异,并非个人执政风格的不同,而是韩美关系本质的体现。韩国越是依赖美国的市场和安全保障,在双方互动中就越没有话语权。
美国需要韩国的投资时,就笑脸相迎;想要彰显移民执法的 "强硬态度" 时,就直接拿韩国员工开刀,根本不在乎韩国的感受。
如今韩外长赵显已启程赴美,就此事与美国国务卿展开磋商,但会谈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赵显这次赴美,大概率只能 "恳求" 美方放宽对被捕员工的限制,根本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韩国员工在美工作的身份问题。
这场 "美国抓人、韩国捞人" 的闹剧,说到底就是韩美不平等关系的缩影:美国把韩国当作 "经济提款机",需要时就拉过来合作,不需要时就随意拿捏;而李在明的表现,不过是韩国在这种依附关系下的无奈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