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香港首富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李嘉诚,如今他已经蝉联这个位置多年。

近段时间,李嘉诚要"打包出售"43个港口的消息,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许多朋友纷纷谴责李嘉诚,认为他是一个不爱国的商人。

随着舆论的发酵,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深扒李嘉诚背后秘密,李嘉诚的资产分布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不查不知道,李嘉诚在英国竟高达4000多亿港元,规模之大令人意外,原来他早已想好退路。

李嘉诚的发家史

赵、钱、孙、李这四个姓氏,在百家姓中算是大姓氏了,李氏这个姓氏对香港人民来讲,算是比较偏"贵气"的。

如今的香港有两大富豪家族,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姓李,一个是香港首富李嘉诚家族,另一个是李兆基家族。

不幸的是,今年3月17日,李兆基与世长辞了享年97岁,他的资产则是被两个儿子继承了,一个是李家杰、一个是李家诚。

说起李嘉诚的发家史也是非常有意思,他的祖上并不是经商的,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州的一个教师家庭。

李嘉诚虽说是出生于书香门第,但并没上过多长时间的学,为了替父母分担养家的压力,他在12岁的时候就进入社会当学徒了。

经过三年的学习后,李嘉诚就出来打工了,但在他非常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他努力工作是为了能求取更多的知识。

只要李嘉诚的手上有些钱,他就会拿去买书,直到将这些知识完全记下后,才舍拿去书店换一本。

1945年,17岁的李嘉诚来到了一家塑胶带公司工作,这次他应聘的职务是推销员,在公司他总是到的很早走的很晚,由于对业务不太熟悉他会经常向同事们请教。

李嘉诚的销售水平进步的非常快,进入公司的第二年,便被领导提拔为部门经理,在他20岁那年,便一跃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有句老话说的好"十年磨一剑",李嘉诚从踏入塑胶带市场后,用了十年的时间摸索,最终他拿出了积攒多年的7000美元,成立了一家塑胶厂,并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挺过了创业初期的艰难后,李嘉诚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凭借超前的商业眼光,1958年,李嘉诚投身到了房地产行业。

他在香港繁华的工业区买下了一块地皮,打造了一座12层高的长江工业大厦,对于这栋大厦,他不仅自用还对外出租。

尝到了房地产行业的甜头后,他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进军房地产行业,1971年,李嘉诚正式成立了一个专门管理房地产业务的公司,并为其起名为"长江实业有限公司"。

许多朋友对这家公司应该不陌生,没错就是那个打算将43个港口卖给美国的公司。

李嘉诚是一个眼光非常长远的商人,上世纪90年代,他便开始在海外投资了,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对香港与英国的历史渊源,李嘉诚将目光放在了英国。

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时间里,他将大批的资金都投资到了英国市场,有的网友甚至开玩笑的表示,李嘉诚是不是打算将整个英国"收入囊中"啊。

进军英国市场后,李嘉诚在国内也开始一系列操作,而这些操作也慢慢的让人们看清了他的真实面孔。

霓虹灯下的双重面

2013年,李嘉诚以25亿的价格,抛售了广东西城都荟广场、2015年,李嘉诚又以200亿元的价格,抛售了在上海世纪广场的项目……

李嘉诚里外里通过近40次抛售、转移等手段,得到了4000亿港元左右的资金,随后他又将这些资金转手投资到了英国。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李嘉诚每次套现或是投资的时候,都精准的踩在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大的时期,看来李嘉诚是有意这样做的。

一些金融专家曾对李嘉诚的这一操作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将资金转移的这么丝滑,离不开结构性票据、离岸账户等的帮助。

《福布斯》2025年香港富豪榜显示,李嘉诚的身价为375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只不过是李嘉诚财富的冰山一角。

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家族在英国的投资已经超过了4000亿港元,英国30%的电力都是由李嘉诚家族控制的。

Three UK(英国通讯运营商)的5G基站,已经覆盖了许多英国人的生活,而这背后也有李嘉诚的手笔。

就连英国的饮用水也没逃过李嘉诚的"魔掌",李嘉诚实际控股的长江基建公司,将英国诺森伯兰水务公司的一部分也购入了自己的麾下。

该水务公司是英格兰地区运营的大型水务公司之一,每年供养了上百万英国百姓。

如今,李嘉诚掌权的长江基建集团,已经在英国地区拥有了,成熟的电力、天然气、水务、通讯运营等组合投资。

一些网友更是大胆的猜测,李嘉诚在英国投入的资产,已经占到了他总财富的一半,甚至有可能更高。

李嘉诚是抓住中国的时代红利发展起来的,如今,他的生意规模越做越大,但在这里还是要提醒他一句,做人不能忘本。

不要感觉自己有钱了就能忘记自己的祖国了,一个企业家生意做大了以后,不忘记是谁给他提供的起步平台,不忘记回报自己的祖国,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企业家。

历史证明,那些"站起来"就忘本跑到国外的企业家,下场都非常悲惨,他们到了国外就像"一块蛋糕",最后连自己怎么被别人分掉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