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心心念念的台阶,中方终于给了,本周中美高层将在瑞士接触。但商务部的解释,提前给这场对话定下硬调门,接下来该怎么做,还得视美方行动来定。

5月7日一大早,商务部外交部双双证实,中方贸易谈判牵头人将于5月9日至12日访问瑞士,期间将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消息立刻引发关注,关税战打了近一个月,中美终于要谈判了?特朗普能否如愿以偿?

美国财政部部长

从商务部的解释来看,此次会谈是"基于美方多次请求",中方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后作出的决定。短短一句话,直接点出了三个关键信息。

其一,美国急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从特朗普到白宫官员,不厌其烦在公开场合放风,称愿意降低对华关税,达成公平贸易协议。显然美方扛不住国内压力,急于通过谈判缓解矛盾。

其二,中国掌握主动权。中方的"认真评估"和"充分考虑全球期待",表明中国并非被动接受谈判,而是在权衡利弊后选择给美国一次机会。

其三,责任在美方。声明特意强调是"基于美方多次请求",谁是问题发起人,谁是责任人,一目了然。而正如中方一直强调的,"关税战没有赢家",无论中美还是夹在其中的国家,都会不可避免遭受损失,本着"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中方愿意给美方一次机会,见面谈一谈。

特朗普"苦等"中方电话

回看中美关税战交锋,特朗普政府看似气势汹汹,实则内外交困,挑起关税战后,不仅没让中国"服软",反而把自己逼入尴尬境地。

4月3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这是自2022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尽管白宫试图将责任归咎于"外部因素",但美国农业、制造业和科技行业的集体抗议早已戳破这一借口。以大豆为例,中国反制关税直接导致美国农民损失超百亿美元,中西部"铁锈带"的工厂主也因成本上升叫苦不迭。

而在国外,特朗普一个国家也没"搞定"。美方原本想通过关税战逼中国让步,同时胁迫盟友站队,但现实却截然相反。在中国打响反制第一枪后,包括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等紧随中国脚步,不会屈服于美国关税"霸凌"。

另一边,中国则积极同各国合作,打造对美关税防火墙。可以说,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形势上,中方都占据优势,这也是美方主动谈判的原因。

特朗普政府内外交困

面对美国的"求和",中方态度明确:谈可以,但必须按中国的规矩来。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对话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互惠互利"。这短短12个字,实际上就是中方为中美谈判定下的基调。中国有句古话,听其言观其行,这话同样用在美国身上,如果说一套做一套,继续搞威逼讹诈,中方也绝不答应!

事实上,对于此次中美高层会晤,中方其实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基本上还是"试探"和"观望"为主,否则也不会说在考虑各方利益后,同美方接触了。我们是想看看经过这一番折腾后,美方要怎么谈,要达成一个怎样的贸易协议。毕竟中美是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不可能完全脱钩,最后还是要回到对话渠道上的。

还有一个点值得注意,此次中美会谈的地点选在瑞士,这个做法很有深意。瑞士是全球知名的"永久中立国",历史上多次成为国际重大谈判的举办地。无论是二战后的国际公约签署,还是冷战期间美苏的间接接触,瑞士始终以其政治中立性和外交独立性,为各方提供对等对话的平台。

中方提前定下基调

而这一中立属性,恰好平衡了中美双方的诉求--这里既非美国的地盘,也非中国的主场,双方以"第三方平台"的形式展开对话,既符合外交礼仪,也体现了平等协商的基调。

此外,瑞士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而中美矛盾的焦点之一,正是围绕国际金融秩序、产业链规则和科技标准的话语权争夺。选择瑞士,某种程度上暗含这一深意。

总的来说,此次中美高层瑞士会晤,对于中美双方即国际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但商务部的回应表明,中方已把丑话说在前头,谈不代表立马就能谈成,更不代表"认输",能收获多少,全看美方有多少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