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刚抵达中国,美就传出新消息,特朗普承认,不想错过访华机会,想收手太晚了
在北京的骄阳下,冯德莱恩的专机刚刚降落,美国那边就传出新动向。特朗普发声,他不想错过访华机会。这场中美欧复杂的外交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
据路透社报道,冯德莱恩与科斯塔于7月24日抵达中国,出席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双方将聚焦经贸、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议题。
冯德莱恩(资料图)
但就在访华前夕,欧盟在第18轮对俄制裁中,将两家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这种"见面之前先打板子"的操作,透露出欧盟内部的矛盾心态。
一边是中国市场对欧洲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另一边是欧盟在西方阵营中的身份焦虑,总想证明自己不是"美国的附庸"。
更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刚结束日本之行。在日本期间,她与岸田政府签署了《全球供应链韧性与竞争力联盟》备忘录。双方将加强稀土等关键矿产合作,试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欧盟数据显示,中国占全球稀土供应的70%,在钕、镝等关键元素上更是达到90%以上的份额。欧洲想摆脱这种依赖谈何容易,就像一个人习惯用右手吃饭,突然要用左手,谈何容易。
这种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尝试,背后是西方世界对自身产业链安全的深层焦虑。过去30年,全球产业链分工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而欧美则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
然而,疫情、地缘冲突等因素让西方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存在巨大风险。但现实是,中国不仅在稀土等资源上占据主导,还在新能源、5G等新兴领域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集群。欧洲想摆脱,谈何容易。
与此同时,特朗普近期的言论引发关注。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特朗普在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会面时表示,他可能很快访问中国。他还强调中美关系"挺不错",贸易谈判进展顺利,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加强往来。
冯德莱恩(资料图)
这种表态耐人寻味。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关系陷入低谷,关税战、科技封锁层出不穷。
如今他有意修复关系,背后是美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高通胀、供应链瓶颈、新兴市场竞争力上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而言既是竞争对手,也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关键拼图。
从经济数据来看,2023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6906亿美元,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货物贸易伙伴。尽管近年来摩擦不断,但两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依然很高。特朗普深知,完全脱钩不现实,于是试图通过更灵活的外交策略,寻找新的平衡点。
这场围绕中国的外交博弈,折射出当下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逐渐瓦解,世界进入多极化加速期。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力量中心此消彼长,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定位与平衡。
对欧盟来说,冯德莱恩此次访华是一次重要的战略试探。一方面,要维护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基本盘;另一方面,又想在安全、技术等领域展现对华"强硬姿态"。
但数据显示,2023年中欧贸易额达8473亿欧元,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联系,决定了欧盟很难彻底对中国说"不"。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博弈是全球产业链重塑的缩影。过去全球化高歌猛进,各国追求效率最大化;如今,安全考量被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冯德莱恩(资料图)
各国都在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试图在效率与韧性之间找到平衡。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仍具有独特优势,但也面临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
冯德莱恩的中国之行,是当下国际关系复杂性的生动注脚。各国都在试图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未来,无论是中美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还是地缘政治博弈,都注定充满挑战与机遇。而谁能在这场大棋局中下出妙手,将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国际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