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的周先生最近发现家中为岳母手术准备的5600多元现金不翼而飞,报警后才得知,这笔"救命钱"竟被12岁的女儿分23次偷偷拿走,全部用来购买了小马宝莉卡片和徽章,当女孩母亲看着那足足装了半麻袋的卡片时心都碎了。

在这家普通书店里,12岁女孩在一个月内连续光顾23次,单次消费从100元到500元不等,总计花费5630元,这些钱被换成了一包包印有小马宝莉图案的卡牌,最终累积成半麻袋的"战利品"。

当家长发现后要求书店退款时,店主起初以"无法证明所有卡片出自本店"为由拒绝,最终在警方和市场监管部门协调下,书店才同意全额退款。

这类事件并非孤例:在西安,一名10岁女孩两个月内在家附近便利店花费5000多元购买同类卡片;更惊人的是,益阳一名13岁少年通过未实名认证账号,在直播间疯狂下单200多笔,消费6.3万元购买卡游包。

为何一张小小卡片能让孩子们如此疯狂?

调查显示,超过75% 接触过卡牌的学生承认自己"拆卡上瘾",在班级里,不玩卡牌的孩子会被认为"落伍",稀有卡片成为炫耀资本--一张普通稀有卡能卖到80-160元,高级别卡片甚至溢价至数百元。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指向家长监护责任,但深入分析,这是多方责任缺失的共同结果:

从法律角度看,12岁儿童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民法典》第19条,其单次超百元消费需监护人追认才有效。

家长监护存在盲区:手术现金随意存放、未察觉孩子23次异常消费,心理专家指出,家长未让孩子了解家庭经济状况,导致孩子对金钱毫无概念。

商家责任不容回避:尽管书店老板辩称女孩谎称用的是"压岁钱零花钱",但面对未成年人连续23次大额消费,商家未触发风险警觉。

小编认为预防这种事情需家庭、商家、监管三方合力,才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