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向全球发出威胁,买俄罗斯石油就加税,特朗普的一记狠招,却让印度靠向中俄?

根据海峡网报道,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在例行发布会上直言,北约若以"二级制裁"施压印度调整对俄贸易,将面临"双重标准"的质疑。这场风波的源头,要从白宫的一场会晤说起。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再次提起俄乌冲突。他对普京"未能在两个月内达成停火协议"表示失望,明确抛出威胁:若50天内俄乌仍无和平协议,美国将对购买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对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加征关税。

特朗普(资料图)

所谓"二级制裁",按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后来的解释,并非直接针对俄罗斯商品,而是瞄准购买俄石油的国家。简单来说,中国、印度、德国等仍在进口俄石油的主要贸易伙伴,若不配合美国"施压俄罗斯",其输美商品可能被课以重税。白宫官员进一步说明,由于美俄贸易额本就微乎其微,这种"二级制裁"才是真正能让俄罗斯经济"出血"的狠招--毕竟,切断俄石油买家的出口市场,比直接制裁俄本土更易形成连锁反应。

消息一出,国际舆论迅速聚焦到两个关键国家:中国和印度。印度的反应有些出乎意料。印度石油部长普里在新德里的商业活动上公开表态:"如果俄石油供应受'二级制裁'影响,印度完全有能力从其他来源满足需求,完全不担心。"他的底气来自印度近年来持续推进的能源进口多元化策略。

印度的"从容"背后,既有现实准备,也有战略考量。一方面,印度作为人口大国,能源需求刚性极强;另一方面,印度近年刻意强化"战略自主"标签,在外交上不愿完全跟随西方步伐。正如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所言,印度"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能源需求",任何外部施压都不应忽视这一基本事实。

特朗普(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在回应美国威胁的同时,还释放了另一个信号。贾伊斯瓦尔提到,印度不排除重启中俄印三方合作机制的可能性。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也证实,俄方正与中国、印度商谈恢复这一机制,态度积极。

尤为关键的是,印度作为印太战略的重要支点,其战略价值对美国而言举足轻重。若因能源贸易问题导致美印关系紧张,不仅会影响两国间的政治互信,更可能破坏美国在整个印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因此,特朗普政府在采取行动前必须审慎评估可能付出的战略代价。

当前围绕俄罗斯石油展开的大国博弈,本质上更像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心理较量。虽然美国打压俄罗斯的战略意图明确,但在面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坚定立场时,这场能源博弈的最终结局仍充满不确定性。各方在制裁与反制裁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局势发展难以预测。

面对美国的"关税大棒",中方的立场同样清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重申,中方始终认为对话谈判是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唯一可行出路,坚决反对任何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他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胁迫施压解决不了问题,各方应共同为政治解决危机积累条件。针对俄方推动三方合作机制的提问,林剑进一步表示,中俄印合作符合三国自身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中方愿与俄印保持沟通。

特朗普(资料图)

回到特朗普的"狠招",其实际效果仍存变数。对中国而言,俄油进口占比有限,且中俄能源合作本就以长期协议为主,短期冲击可控;对印度来说,其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和灵活的采购策略,已为应对可能的供应中断做好准备。更关键的是,印度推动中俄印合作机制的动向,反映出部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拒绝"选边站队"的明确态度--与其被迫在中美之间"二选一",不如通过多边合作维护自身利益。

从目前各方表态看,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更像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筹码。

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强硬"的表态背后。当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他或许没料到,印度的回应不仅展现了其能源战略的韧性,更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