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带爆发激烈冲突。当日凌晨,印度武装部队发起了代号为"辛杜尔"的军事行动,对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的多处目标进行导弹袭击。
巴总理谢里夫谴责印度的袭击,强调巴基斯坦人民和军队"完全有能力应对敌人,不会让敌人的图谋得逞"。根据巴三军新闻局的声明,巴基斯坦空军已经击落了5架印度战机(数字随后升至6架),其中包括3架法制"阵风"战斗机,并发射导弹摧毁了印度境内的一处军事指挥部。
除了空中的短暂交锋,巴基斯坦也在地面展开反击。据印度媒体报道,巴军沿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侧向印方多个哨所和边境村庄进行了炮击,"已造成10人死亡、48人受伤"。而巴方则控诉印度的连续导弹袭击导致至少巴基斯坦26名平民丧生、46人受伤。
短短数小时内,印巴大打出手,互有伤亡,甚至一度出现空中力量的直接对抗。两国围绕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态势何以又一次升级为一场大规模边境冲突?
伏笔:克什米尔游客枪击事件
此次军事冲突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追溯到两周前的克什米尔恐袭事件。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哈尔加姆镇发生一起惨烈枪击案。4名武装分子向游客近距离开火,至少26人死亡,数十人受伤。这是该地区25年来最严重的针对平民袭击事件,也是2008年孟买恐怖袭击之后印度发生的最为严重的恐袭事件,引起印度社会极大震动和愤怒。
印度总理莫迪强烈谴责恐袭事件,承诺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誓言"邪恶企图不会得逞"。与此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恐袭责任归属展开了激烈交锋。印度方面坚称有"确凿情报"显示袭击者与巴基斯坦境内的恐怖组织"虔诚军"存在关联,指控巴情报部门为"针对印度平民的暴力袭击"提供了某种支持。印度国内的激进派甚至将袭击认定为"巴基斯坦对印度的战争",呼吁对巴基斯坦进行"报复"。半岛电视台在4月23日的一篇报道中就指出,印度执政党印人党的支持者普遍认为"莫迪政府会选择以炸弹进行回应"。
巴基斯坦则对印度的指控断然否认,强调巴方与恐怖袭击毫无关联。伊斯兰堡一方面对恐袭遇难者表达哀悼,另一方面要求进行独立调查,强烈谴责新德里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
随着两国互不相让的强硬姿态持续发酵,印巴关系迅速恶化。袭击发生仅三日后,4月25日,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就出现了交火事件,印巴边防部队连续两天在边境互相以轻武器进行射击。
外交和经贸领域的针锋相对和互相报复措施也紧随而至。印度关闭了两国分界线上唯一的陆地口岸,取消了巴基斯坦公民的签证;巴方同样取消了对印度公民的签证,并对印度关闭领空,中断双边贸易。印度还扬言动用"水源武器",暂停履行"印度河水协定",威胁切断流向巴基斯坦的水资源;对此,巴方严厉警告称,若印度阻断水流,将被视作"战争行为"。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4月29日,印度总理莫迪授权军方对恐袭事件采取"果断应对措施",表示印度武装部队拥有"完全的行动自由"来决定任何军事反应的方式、目标和时间;同日,巴国防部长阿西夫宣布,巴基斯坦军队"已为任何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好准备"。5月1日,印巴两国政府再次放出强硬信号,双双表态"绝不让步"。印度国防部宣称"美国支持印度的自卫权",而巴总统扎尔达里表示,巴基斯坦将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重要的国家利益。
面对印度的不断进逼,巴基斯坦5月3日甚至祭出了"核盾牌",试射了拥有载核能力的"阿布达利"地对地弹道导弹。5月6日,巴总理谢里夫作出指示,进一步加强应战准备,"捍卫祖国,抵御一切形式的威胁,无论是常规战争还是其他威胁"。
印度为何执意选择诉诸于战争?
第一是对克什米尔武装势力的报复冲动。
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分离主义叛乱和武装袭击困扰印度已经数十年。莫迪自2014年执政以来始终对克什米尔地区采取高压政策,甚至不惜在2019年取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自治地位,试图以此削弱分离主义势力的影响力。印度本寄希望于鼓励旅游业复苏来证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稳定,证明自身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治理成效,但4月22日的游客枪击案无疑狠狠打了莫迪政府的脸。
印度方面坚持恐怖袭击的背后有巴基斯坦情报机构的影子,是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代理人战争"的一环。因此,印度诉诸于武力进行强力"报复",不仅是为了震慑克什米尔境内的武装组织,也是在向巴基斯坦发出警告。对于新德里而言,如果伊斯兰堡真是幕后黑手,那这就是一次"报复"行动;即便不是,那也是以武力表明姿态,迫使巴基斯坦和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抵抗力量保持距离。
第二是政治考量或者说是政治投机。
近年来印度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在莫迪政府和媒体的刻意渲染下,4月22日的克什米尔恐袭事件成功激起了印度民众对于巴基斯坦的愤怒情绪,莫迪因此难以在政治上示弱,必须诉诸于强硬回应。
对于莫迪而言,强硬"报复"巴基斯坦同样是一种政治投机。莫迪自2014年上台以来,一直强调自己政治强人的形象,在国家安全问题上拒绝妥协。每当与巴基斯坦紧张对峙之际,莫迪就以强硬的姿态将印度教民族主义凝聚为对执政党印人党的支持。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事件后,莫迪下令空袭巴境内目标,这一举动为其当年赢得大选加分不少。
尽管2025年不是大选年,但当前印度面临着经济增长放缓、土地等重大改革受阻的社会内部压力,强硬的对外姿态无疑有助于转移公众视线、巩固执政基础。而强力"报复"巴基斯坦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场可控的对外冲突,来激发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塑造"捍卫国家荣誉"的胜利叙事。
第三则是核对峙的悖论。
印巴同为有核国家,这种核对峙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两国全面战争的爆发,但也带来了频繁的边境冲突。印度和巴基斯坦彼此心知肚明大规模战争的后果不堪设想,核威慑在阻止全面战争的同时,反而"纵容"了低强度冲突的发生--双方均认为对方不敢越过核门槛,不敢轻易使用核武器,因此在常规冲突层面更敢于冒险试探,以谋求战术优势或国内政治加分。这使得印巴边境的小规模武装冲突和空袭行为在核时代并未绝迹,反而在某些时刻更为频繁和大胆。然而,每一次这种看似"可控"的交火都存在误判升级的风险,一旦擦枪走火引发更大范围的报复,就有滑向不可控全面对抗的可能。
印巴冲突的症结短期内难以根治,克什米尔问题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但战争并非解决问题之道。正如联合国官员所言,"世界承受不起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军事对抗"。在国际斡旋和理性考量的共同作用下,印巴双方应把握机会适时止步,通过谈判化解彼此的安全顾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冲突后的第一时刻就呼吁印巴双方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唯有对话与妥协,才能让印巴走出零和博弈的危机循环。国际社会也应继续积极呼吁并促成两国重回谈判桌,为长期困扰该地区的克什米尔争端寻找和平解决的途径,避免核阴影下的南亚再陷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