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从2006年开始就牵扯联合国安理会的多次决议,那时候因为伊朗的核计划,安理会通过了六项制裁措施,包括禁止武器运输、限制铀浓缩、冻结资产和旅行禁令。这些措施持续到2010年。2015年,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推动伊朗与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签署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也叫伊核协议。协议要求伊朗限制核活动换取制裁缓解。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231号决议,暂停部分制裁,但设置了快速恢复机制,如果伊朗违反协议,制裁可以快速重启。协议实施后,伊朗铀浓缩水平控制在3.67%,库存上限300公斤,国际原子能机构定期检查设施。

2018年特朗普政府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美国单方面恢复对伊朗制裁,导致伊朗经济压力增大,石油出口减少。欧洲国家继续遵守协议,但美国退出后伊朗逐步增加铀浓缩活动。2020年美国试图激活快速恢复机制,但安理会大多数成员不认可,美国的努力没成功。中俄当时反对美国的单边行动。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后,美国加强了对伊朗的压力。2025年上半年,以色列指责伊朗秘密开展核武器研发,美国基于情报下令使用B-2轰炸机打击伊朗地下核设施,包括纳坦兹和福尔多站点。行动于6月21日进行,美军投放钻地炸弹,摧毁部分设备。特朗普随后宣布伊朗丧失制造核武器条件,以伊冲突暂时停止。

快速恢复机制在2025年被激活,欧洲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于9月18日通知联合国秘书长,启动30天倒计时,如果安理会不通过决议阻止,制裁将于9月27日恢复。中国和俄罗斯提出草案,建议延长制裁豁免六个月到2026年4月18日,给对话留空间。草案在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中分发,成员包括常任理事国美国、英国、法国、中国、俄罗斯,以及非常任理事国阿尔及利亚、丹麦、希腊、圭亚那、巴拿马、巴基斯坦、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索马里、韩国。9月26日,安理会就草案进行表决。

表决结果是4票赞成、9票反对、2票弃权。赞成票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反对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希腊、巴拿马、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弃权的是韩国和圭亚那。草案需要至少9票赞成且无否决才能通过,这次没达到门槛。失败后,制裁自动恢复,从美东时间9月27日早上8点生效,也就是北京时间9月27日晚上8点。恢复的制裁包括禁止武器运输、限制铀浓缩、冻结国际资产、禁止旅行。这些措施和2006到2010年的类似,会影响伊朗的国际贸易和军事能力。

28日,伊朗军方多位高级官员表示已对此做好准备。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表决后表示遗憾,强调对话解决伊核问题重要。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声明,认为快速恢复机制激活非法,不会遵守,将继续与伊朗正常贸易。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了这一声明,指出中俄视制裁恢复为无效。伊朗外交部回应,批评西方双标,指责他们忽略以色列的核项目。伊朗在表决前发布纪录片,展示从以色列获取的情报,包括地下核设施视频、照片、音频,以及170多名以色列核科学家姓名、性别、住址、身份。但这一举动没引起国际大反应,媒体报道有限。

制裁恢复后,伊朗面临经济挑战,石油出口船只减少,银行资产冻结。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伊朗铀库存已超协议限额,检查员继续监测。欧洲国家推动恢复制裁,因为伊朗违反协议,增加离心机安装。美国国务院表示,恢复制裁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步骤。巴基斯坦支持中俄草案,基于地区稳定考虑。阿尔及利亚也投赞成票,强调外交解决。反对的国家中,丹麦和希腊作为欧盟成员,跟随英国、法国、德国立场。巴拿马和塞拉利昂投反对,索马里和斯洛文尼亚同样。韩国弃权,可能考虑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和对伊朗的贸易平衡。圭亚那弃权,没明确理由。

伊核协议从2015年签署到现在,经历了多次起伏。奥巴马时期推动协议,特朗普退出后局面恶化。2021年拜登试图重返,但谈判没成功。2025年轰炸行动加剧紧张,美国情报显示伊朗核设施部分破坏,但伊朗否认。联合国报告记录伊朗违反情况,包括铀浓缩超过限额。快速恢复机制设计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安理会决议2231号规定,任何参与国可启动。英国、法国、德国作为欧洲三国,于9月18日正式通知,启动过程。

表决过程严格,按安理会程序进行。主席宣布结果后,成员国代表解释立场。中国代表重申维护和平承诺,不会改变。俄罗斯代表批评西方推动制裁。伊朗不是安理会成员,没投票权,但驻联合国代表观察过程。制裁恢复意味着全球国家需遵守,包括中俄虽声明不遵,但实际操作需观察。伊朗经济已受美国单边制裁影响,这次联合国层面恢复会加重压力。石油是伊朗主要收入,制裁下出口渠道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