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印度政府宣布对部分中国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声称要遏制"不公平竞争",保护本土产业。然而,这一看似强硬的举措,实则暴露出印度的尴尬,既想搭上中国经济的顺风车,又试图用关税高墙抵御市场竞争。

印度钢铁部宣称,中国廉价钢铁的涌入导致本土企业裁员、减产。但讽刺的是,印度自身钢铁产能竞争力不足,最近两个财年仍进口创纪录的950万吨成品钢,其中中国产品占据重要份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刘宗义尖锐指出:"印度用关税保护落后产能,只会进一步削弱产业竞争力。"更荒谬的是,印度一边挥舞关税大棒,另一边却积极拉拢中国投资,去年9月,莫迪政府还在向中国企业递"橄榄枝"。

印度本土钢铁需求确实强劲,房地产、基建和汽车行业持续增长。但问题在于,其高端特种钢产能薄弱,低端产品却因效率低下而成本高昂。中国钢铁凭借规模化生产和技术优势,价格比印度本土低10-15%。印度试图用关税填补竞争力,但历史数据显示,2018年类似关税政策后,印度钢铁企业股价短暂上涨,但行业整体技术升级停滞。此次加税恐将重蹈覆辙,难逃厄运。

印度选择在特朗普对华贸易战背景下加税,试图扮演"反华急先锋"换取美国青睐。但其关税政策充满投机性:2024年9月宣布对中国钢铁征税12-30%,2025年2月放风要提至15-25%,最终却定为12%,摇摆立场暴露其外交算计。更微妙的是,此次加税恰逢金砖峰会前夕,莫迪政府显然想以关税为筹码,在谈判桌上攫取更多利益。但这种"吃饭砸锅"的行径,中国岂会坐视?有媒体反讽:中国的经济反制手段比印度丰富得多。

钢铁关税只是冰山一角。印度近年对华反倾销调查激增,从抽屉滑轨到瓷砖均遭打击,但始终未形成系统性产业升级方案。当保护主义成为惯性,印度或将陷入"关税依赖症",每次竞争力不足就加税,最终被全球产业链边缘化。反观中国,即便面临关税壁垒,仍通过技术升级打开新市场,2024年钢铁净出口逆势增长21%。所以说,贸易保护救不了落后生产力,唯有创新才是破局之剑。

印度此刻的关税豪赌,像极了挥舞长矛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当12%的关税壁垒在钢铁洪流前螳臂当车时,莫迪政府终将明白,市场规律从不相信政治表演,产业竞争力才是国际贸易的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