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还是没死心?G7要对稀土发布"限价令",中方率先出手了,对3家美企实施断供

据报道,不出意外,西方国家又开始了它们一贯的做法:在全球经济危机、战略资源紧缺、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拿出"限价令"这一手段,欲图通过市场操控来削弱对中国的依赖。然而,这一波操作看似是救命稻草,实则不过是西方世界在全球稀土市场上认怂的表现。

更令人感到荒诞的是,在G7成员和欧盟绞尽脑汁构思如何以价格限制和关税遏制中国稀土优势之际,中国早已开始先发制人,精准打击,将3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这场博弈,西方的"限价令"还未出台,中国已经抢占了先机。

G7成员和欧盟正准备对中国稀土出口设置价格下限,目的是为了刺激本土及其他非中国来源的稀土生产,并试图通过征收关税或碳税来增加中国出口的成本。表面上,这一举措是为了减轻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其背后隐藏的焦虑与无奈一目了然。西方国家已经深刻意识到,在稀土开采、提炼和加工领域,尤其是战略性稀土资源的控制上,中国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

稀土,作为当今高技术产业的基础性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池、航空航天、国防武器等多个领域。中国对稀土的控制,意味着西方国家在这一战略资源上的依赖,特别是美国。为了打破这种单一依赖,G7与欧盟无不希望通过价格操控、市场分割等手段寻求打破这种格局,但问题在于,设定价格下限并不意味着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从理论上讲,设置价格下限是一种类似保护主义的市场干预手段。它的核心目的是防止稀土价格过低,以保持本土企业的竞争力,但这样做的副作用同样明显--这会人为抬高全球稀土价格,增加下游产业(如电动汽车、风力发电、军工装备等)的生产成本,最终这些成本会转嫁给消费者和企业,造成产业链的通货膨胀。

更重要的是,西方这些国家能否真正遏制住中国稀土的垄断?恐怕未必。因为即使通过设定价格下限等手段提供补贴扶持本国稀土生产企业,它们依旧无法撼动中国在稀土加工领域的统治地位。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还掌握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加工能力。可以说,全球稀土市场的"话语权"已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G7和欧盟的这些措施,顶多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在西方"限价令"尚在构思阶段时,中国毫不犹豫地出手了。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将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等三家美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并宣布禁止向这些公司出口"两用物项"。所谓"两用物项",不仅包括常见的技术产品,也涉及到战略性稀土资源。

这些美国企业,虽然表面上看似与稀土生产无关,但它们在美国的军事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亨廷顿·英格尔斯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参与建造航母、核潜艇等战略装备,是美国海军的重要支持力量。扁平地球管理公司则提供军事航空数据管理、军机维护等服务,直接参与支撑台军美制装备的运作。而全球维度公司则提供军事情报、培训等服务,尤其是与台湾及其周边地区的军事合作密切。这些公司,无一例外地在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框架下,充当了军事支持和"间接对抗"的角色。

因此,禁运这些企业,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手段,更是中国在全球战略博弈中的精准回应。通过控制这些美国企业获取稀土资源,中国不仅打击了美方的军备支持,还表明了其在稀土资源上的控制力,进一步彰显出中国在全球战略资源领域的主导地位。

G7和欧盟想通过"限价令"设定最低价格,以控制全球稀土价格,这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保护主义行为,暴露了西方国家在关键矿产资源供应链中的战略失败。在稀土这样的重要资源上,西方国家不仅没有采取有效的战略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在全球经济政治博弈中表现得焦虑与无奈。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国家在实施这一"限价令"时,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标准。一方面,它们指责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一方面却通过政府补贴和市场干预来支持本国的稀土生产企业。这种做法,不仅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损害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全球贸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