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买了130万吨,美国的订单为0?中国的决定,让美议员"破防"了:阿根廷背刺我们
据报道,中国决定采购阿根廷大豆,短短两天便敲定了20船、约130万吨大豆。这一切发生在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后,令美国农业界目瞪口呆。对于长期以来依赖中国市场的大豆种植者来说,这一决策无疑是一记重拳,打破了26年来稳定的采购惯例。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看到美国农产品与中国的交易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特朗普政府为了平衡贸易赤字,对中国加征了大规模的关税,其中大豆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成为了第一波冲击的目标。当时,许多西方媒体曾乐观地认为,"美国大豆品质好,中国迟早会回归购买。"然而,实际情况却证明了这些期望的过于天真。
中国并没有在特朗普的关税面前低头,而是采取了反制措施,迅速加征了关税。这一举措,不仅立即提高了美国大豆的成本,还打破了中国与美国之间长期以来的稳定贸易。对于中国而言,随着关税的引入,购买美国大豆的性价比大大降低,贸易的稳定性也随之受到威胁。
阿根廷的动作可以说是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一次冷静回应。2025年9月,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预扣税,这使得阿根廷大豆的成本瞬间降低了15%。紧接着,中国的买家在短短两天内便完成了130万吨大豆的采购。相较之下,美国的订单则为零。阿根廷的这一举措不仅让中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了大豆供应,也使得全球大豆市场的重心向南美转移。
对于美国农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大规模农业补贴来填补关税带来的空白,400亿美元的补贴方案看似给农民带来了希望,但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根据数据显示,美国豆农每英亩亏损约100美元,而大多数补贴并未真正惠及北方的小型农场,而是流向了南方的大型农场。更糟糕的是,部分农民甚至面临着无法支付燃油等基本成本的困境。
此时的美国农业,面对的不仅仅是全球竞争者的挑战,更多的是关税政策所带来的市场萎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价格大幅波动,而特朗普政府的"喊话"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采购订单。
美国大豆市场的困境,不仅体现在单纯的采购订单减少,更在于产业链的全面崩塌。从种植到加工,再到运输和出口,每一个环节都受到深刻的影响。这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并非短期现象,它反映的是美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全面崩塌。
那么,中国为何会在此时做出这样的决定?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一次简单的采购行为,但背后却深刻反映了中国在粮食安全上的战略布局。与阿根廷的合作不仅仅是"捡便宜",更是多元化供应链的一部分。
首先,阿根廷的大豆价格便宜,可以降低中国的采购成本;其次,巴西的大豆产量面临干旱减产的风险,而阿根廷可以作为稳定供应的替代来源;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南美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已经覆盖了80%的出口通道,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这为中国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安全的供应链保障。
特朗普当年所提的"粮食牌"如今已然失效。美国曾经自信满满地认为,中国离不开美国的农产品,尤其是大豆,但实际情况却证明,中国拥有更多的选择,且这些选择不依赖于美国。阿根廷和巴西的崛起,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粮食供应中的灵活性和独立性,而美国的大豆产业则因为贸易政策的失误,陷入了困境。
如果没有改变当前的贸易政策,美国农业将无法恢复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目前,中国并不缺乏供应来源,价格、质量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成为了决定采购的关键,而不是单纯的政治谈判和关税威胁。阿根廷的胜利,不仅是价格和政策的胜利,更是战略布局的成功。